详细的教案能够让我们清晰地了解每个环节的设计和安排,确保教学过程有序进行,创意十足的教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二十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捉月亮大班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捉月亮大班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我国的一些名胜古迹,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2、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3、通过倾听教师对图书书面语言的朗读,提升依据画面展开想象并用较丰富的语汇进行表述的能力。
4、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幼儿用书《学前》、故事录音。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
x播放故事录音片段(蒲公英的哭声)。
x教师提问,幼儿回答:
——“是谁在哭啊?”
“蒲公英为什么哭啊?”
2、阅读图书感受内容:
x幼儿阅读图书。
——“蒲公英被风吹到很远的地方,路上碰到了谁?”
“蒲公英的家到底在哪呢?”
3、阅读理解内容:
x幼儿自主阅读后发表自己的想法:
——“你们在图书里看到些什么?”
“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是哪一个?最高的山是什么山?”
“蒲公英的家到底在哪里?”
“是谁帮助它找到了家?”
4、完整欣赏:
x播放背景音乐,教师讲述故事。
x幼儿自由结伴讨论:
——“你们的家在哪里?”
“那儿有些什么美丽的景物呢?”
x师生共同小结,共同感受热爱家乡的情感。
建议与提示:
可引导幼儿合作画一幅自己家乡的画,并尝试写一写自己家乡的故事。
教案反思:
1、在初步欣赏故事时,我能抓住主线来提问,让幼儿听完故事后就能记住大概,这一点较好。
2、在引导幼儿认识四大之最时,我直接告诉幼儿是什么,让幼儿来复述从而来巩固故事中的知识点,但幼儿还不能真正明白最高、最大、最长的真正含义,我应该用一些比较的手法来实现这个目标,效果会更好。
3、《纲要》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我通过让幼儿学习蒲公英和蟋蟀、螳螂、仙女之间的对话,让幼儿体会蒲公英迷路后的伤心,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4、在用教具演示第一段故事时,我将幼儿置于故事之中,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蒲公英迷路时那种害怕、紧张、难过的心情,进而进一步感受到蒲公英的无助和伤心。
捉月亮大班教案篇2
大班语言:月亮船
活动目标:
⒈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能用语言清楚连贯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⒉初步了解我国的地理特点,萌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活动准备:ppt
活动过程:
一、出示蒲公英图,激发兴趣
⒈ppt1:蒲公英图
师:这是谁呀?他的心情怎么样?
⒉过渡语
师:那他怎么会伤心的呢,我们来听一听。
二、分段欣赏故事,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
1、欣赏故事第一、二段
⑴师:他为什么会伤心?怎么会迷路的呢?蒲公英被风吹的`很远很远,当她睁开眼睛发现到了哪里?故事里是怎么说的?
师:什么叫做“陌生”?如果你来到这样一个地方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⑵出示ppt2,学说对话。
师:蒲公英遇到了谁,它们怎么安慰它的?蒲公英接受安慰了吗?他怎么说的?
⑶过渡语
师:蒲公英真的是很着急想要回家了,会有谁来帮助他回家吗,我们继续听。
⒉欣赏故事第三段至第五段
师:是谁帮助回家的?小仙女用什么办法帮助蒲公英回家的?
师:月亮船上的小仙女是怎么问蒲公英的?蒲公英怎么回答的?(角色对话,集体加个别)
师:仙女微笑着说:“我明白了,坐上我的船,我送你回家。”蒲公英是怎么坐上月亮船的?蒲公英坐上月亮船看到了什么?
师:仙女明白蒲公英的家在哪里,你们明白了吗?你怎么知道蒲公英的家在中国?
师:你们知道蒲公英说的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是太平洋、最高的山是喜马拉雅山、最长的城墙是长城,有这么多世界之最的地方就是中国,到底是不是,我们继续听。
⒊欣赏故事第六、七段
师:蒲公英的家在哪里呀?
师:蒲公英真开心终于找到了家,蒲公英找家的故事就《月亮船》,我们来完整听一听。
三、完整欣赏故事
师: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师:月亮船帮助蒲公英找到了家,你们想不想坐上月亮船,想象下你坐上月亮船会去哪些有名的地方?
四、播放ppt欣赏祖国山川秀景,感受祖国的伟大
师:我们的祖国除了有这么多世界之最外,还有很多漂亮的、壮观的景色。我们一起乘着月亮船去看看吧!(壶口瀑布、梯田、九寨沟、沙漠、草原等)
师:你觉得我们的中国怎么样?你去旅游过吗?小朋友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欣赏一下祖国美丽的风景。
捉月亮大班教案篇3
设计思路:
在刚开学的时候,孩子们就对我们中国在奥运会上拿了金牌第一,感到非常骄傲。马上要国庆节了,孩子们都在忙着排练节目,制作五星红旗。在跳舞和制作红旗的过程中,孩子们对自己的祖国妈妈有着更加浓厚的兴趣。这几天,我们的神舟七号也成功发射了。宇航员还将在太空中进行漫步。从孩子在早上的讲新闻中,看出孩子们对这些非常感兴趣。于是,我以 “月亮船”这个故事为载体,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我国的一些名胜古迹,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而 “月亮船”是主题“我是中国人”的其中一个内容。这个故事非常好听。它把一些我们国家的特征都通过仙女与蒲公英的对话来告诉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很容易接受。这个教材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教材。根据我班孩子的特点和现在的时代特征,我进行了故事的延伸和扩展。我班的孩子是从托班升上来的,能力比较强。但也有几个中班插进来的孩子能力比较差。所以我在设计提问时有易有难,让每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我们班的孩子虽然回答问题积极性很高,但是在语句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上还有所欠缺。大班孩子的表现与表达方式已经多样化了。在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语言、歌曲、收集图片等了解中国特有的东西,感受中国文化的多彩与博大。
基于教材的分析、结合孩子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目标:
活动目标:
1、了解我国的一些名胜古迹,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2、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月亮船的多媒体、家长与孩子共同收集的资料、前期已做过国旗、拼过中国地图、孩子画过的图画等
活动过程:
一、 故事导入
1、出示一个在哭泣的蒲公英
——“是谁在哭啊?”
“ 猜猜蒲公英为什么哭啊?”
2、听故事第一段
幼儿看多媒体。
——“蒲公英被风吹到很远的地方,路上碰到了谁?”
“小蟋蟀和螳螂是怎么劝蒲公英的?”
“蒲公英的家到底在哪呢?”
3、继续播放多媒体
——“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是哪一个?
“最高的山是什么山?”
“最大的广场是什么广场?”
4、听故事第二段
——“蒲公英的家到底在哪里?”
“是谁帮助它找到了家?”
二、 交流讨论:
1、回家后的蒲公英想告诉仙女,现在中国又有了很多自己的骄傲,会是什么呢?
2、幼儿自由谈论。教师出示孩子们收集的资料和画的图画。
3、幼儿自由结伴说出自己想对小仙女说的话
4、教师小结:原来,中国有了许多现代化的建筑,以前的建筑都是老百姓用自 己的双手去建造的,现在科技发达了,工人叔叔会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工具,把楼房造的又高又美。运动员和宇航员也是中国的骄傲,他们都为国增光。
三、歌曲演唱:
1、你们都说得真棒,你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吗?中国大吗?
2、那让我们一起演唱一首好听的歌曲《大中国》,你们愿意和我一起演唱这首歌曲吗?
3、幼儿演唱。
四、延伸:
区角:制作“中国小报”
把孩子们了解的中国特有的东西,做成小报向大家进行展示。
捉月亮大班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能将自己的大胆想像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
2、产生向往太空,向往月球的愿望。
3、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活动准备
1、深色星空背景图,准备粘贴用的大月亮一个。
2、油画棒、画纸幼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说说月亮像什么。
二、教师将大月亮粘贴到背景图上,引出故事。晚上,月亮爬过树梢,出现在天空上,小动物们看到了月亮,大家议论起来。
讲述小猫、小狗、小猪等动物对月亮的想像,讲述时尽量放慢速度,给予幼儿充分想像的时间。
说完小羊的想法后,教师停止讲述,请幼儿来想像:你希望月亮是什么做的呢?
在幼儿各抒己见后,教师告诉幼儿小兔的想法:小兔的想法和其他动物不一样,小兔希望月亮还是月亮,他要坐飞船到月亮上拜访他的兔子兄弟!
三、画画奇特的月亮。
如果我们坐着飞船到月亮上去,你希望月亮上有什么?
请先在白纸上画一个大大的月亮,月亮里会有些什么呢?大胆地把它画出来吧!
幼儿想像月亮上的奇特事物并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
四、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品展示:请把自己画的讲给小朋友和爸爸妈妈听。
附故事
月亮
小猫希望月亮是玻璃做的。她要照照月亮镜子,看嘴唇涂得红不红。
小狗希望月亮是面粉做的。圆圆的月亮烙饼,吃起来一定很香很香。
小猪希望月亮是金子做的。这么大一块月亮金币,可以买好多东西!
小鸭希望月亮是清水做的。清清的月亮池塘,在里面游泳是多么快乐自由呀!
小熊希望月亮是白纸做的。漂亮的月亮风筝,没有谁能比它飞得高。
小猴希望月亮是铜片做的。敲响月亮铜锣,伙伴们跳起欢快的舞蹈。
小鹿希望月亮是橡皮做的。牵着月亮气球,在月光下的草地上跳来跳去。
小羊希望月亮是木头做的。他最心爱的手推车,正好缺了一个轮子。
只有小兔希望月亮还是月亮。他要坐飞船到月亮上拜访他的兔子兄弟。
捉月亮大班教案篇5
大班科学活动:《会变的月亮》
设计意图
月亮是孩子们感兴趣的,是生活中可以见到的,鉴于孩子们的这种生活经验我参阅了很多这方面的课案及常识,并根据《会变的月亮》原教案调整设计了适合于大班孩子的综合活动过程,从谜语导入,让月亮的“变”更加神秘,并拟人化月亮,让本来抽象的科学活动在探索、故事化的游戏中更加有趣,更加易于孩子理解。
活动目标
(一)理解故事,初步了解月亮盈亏变化的规律。
(二)愿意倾听并进行讲述,能简单地记录月亮外形的变化。
(三)萌发幼儿对月亮变化的好奇心和观察兴趣。
活动准备
ppt一份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活动
1.谜语:缺时一道小弯弯,圆时一个大玉盘,白天躲藏夜晚现,洒下光辉照人间。
2.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它是谁吗?你们喜欢月亮吗?关于月亮你想告诉我什么呢?
3.你们看过月亮吗?在那里见过呢?(你见到的月亮待在哪里?)
4.你看见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
(二)听故事并进行讨论
1.听故事
师:我发现你们看见的月亮都不一样的呢。有的像……有的`像……
我们如果送一件衣裳给月亮,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吧。
2.讨论月亮圆缺变化的原因。
月亮姑娘有没有穿上漂亮的新衣服?为什么没有穿上呢?过了5天,裁缝师傅给月亮送衣服,月亮变成什么样子了?(像弯弯的镰刀)
裁缝师傅又去重做衣服,5天后,月亮变成了什么样子?(像弯弯的小船)又过了5天,月亮又长胖了,变成了什么样子?(像圆圆的大银盘子)
月亮姑娘是怎样变化的呢?引导幼儿回答出顺序(如果幼儿很快能回答出来则强调语言规范,先……然后……最后)
3.小结:难怪裁缝做的衣服总是不合身,原来是因为月亮姑娘每天都在不停的变化。
4.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月亮为什么会有圆缺的变化,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理解。
5.教师小结:月亮本身不会发光,他发出的光来自于对太阳光的反射。月亮有变化是因为地球挡住了太阳反射到月亮上的光线。
(三)结束活动
师:小朋友们,你们现在认识月亮姑娘了吗?喜欢月亮姑娘吗?
想和她做朋友吗?那就先从观察月亮开始吧。
讨论遇到阴天,看不到月亮的时候,如何记录?
捉月亮大班教案篇6
设计意图:
本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以有趣的故事情节表现月亮变化的过程,将月亮阴晴圆缺的现象用故事的形式描写,既贴近幼儿生活,又富有趣味性,非常容易抓住幼儿的好奇心,故事中比喻手法的运用也展现了语言的优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因此,活动中教师用画面和语言创设优美的情境,运用倾听、多媒体演示、教具操作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幼儿感知和欣赏故事的文学语言,在使幼儿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的同时,使幼儿的倾听、理解和讲述能力得以发展。
活动目标:
1、感受月亮姑娘做衣裳的趣事,萌发探究月亮变化的兴趣。
2、认真倾听故事,能根据故事发展进行排图,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理解故事内容,知道月亮是不断变化的,学习故事中描写月亮变化的语句,尝试运用比喻手法。
4、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不同形式理解故事内容,知道月亮是不断变化的。
2、难点:学习故事中描写月亮变化的语句,初步了解故事中比喻手法的运用,并尝试运用比喻句表达生活经验。
活动准备:
ppt课件;故事动画视频;故事图片6张。
活动过程:
一、利用“图片渲染”情境,幼儿萌发探究月亮的兴趣。
师:夜幕降临,幽蓝幽蓝的天空中有什么?你见过的月亮像什么?
教师小结。
二、借助“倾听感知”情境,幼儿感受月亮姑娘做衣裳的趣事,幼儿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播放动画音频(动画视频打开后,最小化窗口,只听声音),完整欣赏。
师:月亮姑娘为什么要做衣裳?裁缝师傅给月亮姑娘做了几次衣裳?为什么三次都没做成?
教师小结。
三、使用“视听结合”情境,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知道月亮是不断变化的,尝试运用比喻手法。
分段欣赏故事视频。
教师分段欣赏后提问问题。
教师小结。
四、利用“排图讲述”情境,幼儿根据故事发展进行排图,大胆讲述故事。
出示打印好的6张故事图片,请幼儿在黑板上分组合作排列图片顺序并讲述故事。
教师小结。
五、借助“模拟故事”情境,进一步巩固故事内容,拓展生活经验,渗透德育教育。
请幼儿分角色扮演月亮姑娘和裁缝师傅,表演并讲述故事内容。
教师小结:不只是月亮每天都在变化,世间的一切事物也都在不停地变化与发展,小朋友也在成长变化,以后要努力学本领,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棒!
活动延伸:
1、搜集与月亮相关的故事、古诗、儿歌,如:《静夜思》、《嫦娥奔月》等,帮助幼儿加深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
2、请家长在晚上带幼儿对月亮连续观察一个月并做记录,让孩子看到月亮大小有规律地变化。
活动反思:
第一环节,我采用观察法、对比法、猜测法、排列法开展。一开始我用开放式的提问来引导,如教师提问:“这里有三张月亮姑娘的照片,请你看看,比比。画里什么地方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引发了幼儿内在的探究动机和兴趣。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后,都发现了三张图片的不同,然后通过自己的观察运用自己的想象和已有经验来建构故事,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它表达出来。
我给幼儿创设了个能积极应答的环境,幼儿在活动中积极性很高,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第二环节,我运用了比较法、视听结合法、归纳法。教师先进行设问,为幼儿听故事提供了指向性,能让幼儿有目的的听故事。然后教师运用多媒体丰富的色彩、生动的画面、逼真的效果,充分调动了幼儿视听结合的积极性,很快的吸引了幼儿注意力。
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想象与故事进行比较,从而更好的理解了整个故事。在为故事取名这个环节,让教师真实把握幼儿理解故事的程度,幼儿能根据故事的内容进行较好的回答。
第三环节是本活动的重点部分,是为了幼儿更深刻理解和体会故事的内涵,教师运用了图片演示法、讲述法、追问法、提升法,让幼儿再次听故事后,逐一对故事内容进行提问,并进行深层次的追问。
捉月亮大班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诗歌中“静悄悄”与“热闹”的氛围,体验诗歌带来的不同意境。
2、理解诗歌内容,学习有感情地诵读。
3、初步学习仿编。
4、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学习有感情地诵读。
进行仿编。
活动准备:
两段不同风格的音乐、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今天有两位客人到我们班来了,我们看看是谁呢?
环节简析:直接导入,抓住幼儿的兴趣。
2、出示图片太阳
提问:太阳是什么时候出来的呢?
出示图片月亮
提问:月亮是什么时候出来呢?
环节简析:这两个提问,帮助幼儿对相关生活经验的回忆和整理。
二、看图理解儿歌
1、这儿有一首儿歌叫《太阳和月亮》,教师朗诵:太阳出来了,小花醒来了,小鸟醒来了,小兔醒来了,白天真热闹。月亮出来了,小花睡着了,小鸟睡着了,小兔睡着了,夜晚静悄悄。
刚才老师念儿歌的题目是什么?
2、引导幼儿用儿歌里的话说出来。
太阳出来了,谁醒来了?
白天怎么样呀?(引导幼儿用热闹一词,今天我们小二班来了这么多的爸爸妈妈,我们今天的教室里也很热闹)
什么时候静悄悄呢?大家都要干什么?
你们是怎样睡觉的?
环节简析:教师富有感情的示范朗诵,帮助幼儿对儿歌内容的理解,同时能给幼儿正确的语音、语调的示范及情绪上的感染。适时的提问,帮助幼儿梳理儿歌的内容,加深对儿歌的理解。
注意一:幼儿只能为点点涂色,不要涂在它的脸蛋上的脑袋上。不能够把颜色涂到黑色边框外面。
注意二:指引幼儿不要把油画棒的衣服弄掉了。
注意三:涂色过程中指导幼儿换颜色涂。
结束部分:
将好的作品拿出来给其他幼儿观看,点评做的好的地方。
涂好颜色的幼儿将油画棒放回盒子里,老师为其作品写名字,拍照。
活动延伸:
教师:小朋友们都为自己的好朋友蘑菇点点穿上了漂亮的花衣裳,可是,小雨伞也想穿上五颜六色的衣服,我们一起为小雨伞也穿上漂亮的衣服吧!
出示图一当范画(五颜六色的小雨伞)。给每位幼儿发一张未涂色的小雨伞。
教学反思
根据小班孩子年龄特点,我选择了涂色课,由于小班孩子刚开始接触颜色,所以我并不要求他们认识颜色,先学会区分不同的颜色,知道变换颜色去涂。这节美术课我做了以下几点小结:
刚开始的手指谣是个形象而又简单有趣的导入,孩子们都很感兴趣,但是因为重点在涂色方面,所以在手指谣上并没有要求孩子能够熟练。我发现一个让孩子感兴趣的导入游戏在是一个活动很关键的部分。而且孩子的注意力一旦都专注在老师这里,老师的情绪也得到良性的提高。
在出示范画时,由于范画纸张过小,色彩没能充分引起孩子的注意,在引导孩子为蘑菇点点穿花衣裳方面,程序太多,引起孩子等待时间过长。给予孩子说话的机会比较少,应该让孩子有大胆猜测的机会,发散他们的想象力。
在评课当中,发现这几幅范画可以再延伸做成绘本,给孩子更宽的想象空间 ,充分吸引到孩子。
涂色前就应当告知孩子涂色要领,也不至于孩子随便的涂画,这一活动目标没有很好的体现。
因为经验尚浅,对幼儿的反应不能很好的应对,活动中的引导不是很到位,在今后的活动中要多观察孩子的言行和心理,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
捉月亮大班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知道我国有世界上最高的山、最长的城墙、最大的广场,萌发爱祖国的情感。
2、领略蒲公英所见的祖国的秀丽山河。
3、学习安静地倾听故事,有感情地学讲故事。
活动准备: 挂图第7号、小朋友的书、故事磁带。
实物小图:蟋蟀、螳螂、月亮船、仙女、小兔(小兔的尾巴能伸缩)、各地的名胜风景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简短谈话,引出故事。
1、做着划小船的动作进活动室。
2、出示月亮船的小图。刚才,小朋友划着自己的小船来到了活动室,老师这儿也有一条船,它是一只月亮船。今天就请你们听一个关于月亮船的故事。
二、倾听故事。
1、结合图片完整地讲述故事一遍。问:故事的题目叫什么?
2、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教师演示教具讲述第一段故事,提问:
1、蒲公英为什么哭?蒲公英被风吹到了很远的地方遇到了谁?看到了什么?(讨论:故事中说的“陌生的地方”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2、蟋蟀是怎么劝她的?螳螂是怎么劝她的?(幼儿跟学对话)
3、蒲公英最后遇到了谁?蒲公英是怎么对仙女说的?
4、仙女是怎样帮助蒲公英找到家的?
四、教师继续演示教具讲述第二段故事,请幼儿抢答。
1、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是哪一个?(太平洋)
2、世界上最高的山是什么山?(喜马拉雅山)
3、世界上最大的广场是什么广场?(天安门广场)
4、蒲公英的家到底在哪里?(万里长城大墙下的一棵小草旁)
教师小结:喜马拉雅山、天安门广场、长城,只有我们中国有,其他国家没有,我们中国这么伟大、美丽,怪不得蒲公英急着要回家。
五、学习讲述故事。
1、请幼儿翻开活动材料,边看图边讲述故事。
2、蒲公英的家在中国,蒲公英这么爱自己的祖国。那么你们的家在哪儿呢?你们爱不爱我们的祖国呀?
六、感受祖国山河的美丽,产生自豪感。
1、作为中国人我们自豪不自豪?(自豪)老师也很自豪,我们的祖国很大、很美,除了蒲公英看到的,还有很多名胜古迹和好玩的地方。
2、讨论:如果你坐上月亮船,在云海里飘,你还会看到什么?(幼儿发散回答——长江、黄河、海南岛、鸟巢、东方明珠塔等等)
3、师:小朋友说了那么多好玩的地方,老师真想去看看,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坐上月亮船到云海里飘一飘,看一看?那老师来做仙女,请你们坐上我的船(出示各地的名胜风景图片,请幼儿叫出他们的名字)
七、总结:
看到祖国这么多好地方,那么高兴不高兴?我们的家乡美不美?我们的祖国美不美?小朋友爱不爱自己的祖国?让我们大声地告诉我们的祖国妈妈——我们爱你。
活动反思:
1、在初步欣赏故事时,我能抓住主线来提问,让幼儿听完故事后就能记住大概,这一点较好。
2、在引导幼儿认识四大之最时,我直接告诉幼儿是什么,让幼儿来复述从而来巩固故事中的知识点,但幼儿还不能真正明白最高、最大、最长的真正含义,我应该用一些比较的手法来实现这个目标,效果会更好。
3、《纲要》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我通过让幼儿学习蒲公英和蟋蟀、螳螂、仙女之间的对话,让幼儿体会蒲公英迷路后的伤心,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4、在用教具演示第一段故事时,我将幼儿置于故事之中,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蒲公英迷路时那种害怕、紧张、难过的心情,进而进一步感受到蒲公英的无助和伤心。
捉月亮大班教案8篇相关文章:
★ 大班笔画教案8篇
★ 大班舞蹈教案8篇
★ 大班绘画教案8篇
★ 大班手工教案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