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优秀教案参考5篇

时间:
Fallinlove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的评估标准应明确,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期望,教案中的时间安排能够帮助教师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下面是二十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桂林山水》优秀教案参考5篇,感谢您的参阅。

《桂林山水》优秀教案参考5篇

《桂林山水》优秀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通过比较,概括事物特点的方法,并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和桂林山水的特点。

2、指导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方法: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领略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

二、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播放录像片,配以课文朗读,欣赏图片,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三、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四、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五、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六)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半部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尺”。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四)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五)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想想分号的用法(长句子中有三个并列的分句,每个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这样,要以把一个个意思分得很清楚。)

巩固拓展

1、 全班背诵课文。

课后作业 基??

作业

1、抄写字词。

2、完成语文课堂作业本第2课

提高

作业 语文课堂作业本第2课第6题仿写一处自然景观

预设导学 预习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桂林山水》优秀教案篇2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师: 上一课,我们和诗人一起游历了洞庭湖、天门山,这一课我们要到哪里去观赏呢?请听——我国的著名诗人贺敬之在《桂林山水歌》中写道:“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水几重啊,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是山城啊, 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今天,我们就到有天下第一之称的桂林山水去看看。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欣赏图片。

二、整体感知,捕捉知觉

感觉怎么样呀?现在书就在你手边,想不想把课文再读一读?那就请大家读吧!可要注意读书方法哟!

用课件出示读书方法:

★读吧!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朗读,对你喜欢的语句还可以多读几次。

★思吧! 如果你和作者一起“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你的眼前会呈现出一幅幅怎样的画面?结合课文有关语句想一想、说一说。

三、师生对话、品味语言。

同学们你们读好了吗,思好了吗?“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你的眼前会呈现出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漓江的水、桂林的山、山中的溶洞)(漓江的水是静的、清的、绿的;桂林的山是奇的、秀的、险的;桂林的洞比童话里的洞更奇绝。)

小朋友自学课文,一定要学会抓住最主要的。漓江的水怎么美?把主要特点抓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静 清 绿)

为了让学生体会句式的整齐、排比的作用,组织安排一系列训练。

“漓江的水,静、清、绿”,同学们想一想,在静、清、绿之间用上什么联接的词儿,就可组成一个句子? (漓江的水又静又清还很绿。)

还可以怎么说? (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清还很绿。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又清又绿。

指点:其实这一句就是这一个小节的概括。这样概括地写一句,能使读者感受到漓江的美吗?如果把“静、清、绿”这三个形容词重叠一下,句子该怎么说? (漓江的水静静的。漓江的水清清的。漓江的水绿绿的。)

指点:“静、清、绿”几个字一重叠,语气加重了,程度加深了一些,但还不具体。我们看着漓江的水不禁赞叹起来,如果使它变成感叹句,句子应该怎样组织排列? (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指导朗读:

“真静——啊”,轻轻地拖长声音,给人静的感觉。

“真清啊”,声音稍稍提高些,但又读得很轻,好像看到“江底的沙石”。

“真绿啊”,声音响些,饱满些,给人明快的感觉。

书上就是用感叹句。这样写,语气是加强了一些,但是漓江的水静得怎么样,清得怎么样,绿得怎么样,读者能感受到吗?

现在就请看书,我念上半句,人们念下半句。

(通过一系列语文训练的铺垫,来体会课文的语感,体会漓江之美。)

指点:这样写就很具体了,而且给我们美的感觉

书上说“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那是一种怎样的意境呢?现在我们就来一起遐想旅行:漓江江畔,有好些小船正等着我们,老师和你们一起乘着小船,轻轻地摇荡在漓江上,这就叫“荡舟漓江”。我们眯着眼,看着漓江的水,想象一下,漓江的水怎么静、怎么绿、怎么清;体会一下“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是什么情景。

一起轻轻地哼唱《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子,你们感觉怎样?

听着音乐观察、想象片刻。(音乐、图画加上教师的语言描述,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兴奋,音乐的旋律丰富了视觉的感受,教师的语言又支配着学生想象的所在,从而把学生带入漓江畔的情境中,充分体验到漓江的宁静。)

你们还记得表示水流的声音的词吗?(潺潺、淙淙、哗哗、叮咚叮咚)

听一听,你们听见了漓江水流动的哗哗的声音吗?听到叮咚叮咚的流水声吗?潺潺的泥?淙淙的呢?

看一看,你们看见了漓江水在流动吗?

听不到,看不到,好静啊!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你只觉得船在向前移。

现在让我们抬起头,放眼望去,漓江的水该多绿啊! (引导看图) 书上打了个什么比方?“翡翠”就是绿色的玉石,这块玉石上有斑点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无瑕”,指点:“瑕”是玉上的斑点。)

读了以后更觉漓江美,文章也写得美,所以我们爱读。如果还是这些内容,老师把它重新排列一下,效果会怎么样呢?你们体会一下。 (引导学生比较,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老师读另外组成的句式不整齐的一段话: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也很清,连江底的沙石也看得见。漓江的水绿得非常可爱,简直像一块无瑕的翡翠。”

我们再一齐把课文上的句子读一读,大家比一比,想一想有什么不同。

这三个分句都是写漓江的美,课文就是把这些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排成结构相同或者相似的一串句子,加强语势,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这样的句子就叫排比句。 (结合教给知识。)

齐读。 (女生读第一分句;男生读第二分句;男女生齐读第三分句,逐渐加强语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讲分号——这三个分句是并列的,所以中间用分号,停顿和句号差不多。

指点烘托的手法——第二小节一开始,如果就说“漓江的水真静啊”,不是和第一小节联系得很紧密吗,为什么要说“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光潋滟 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波澜壮阔”——是雄伟壮丽的美。) 两者都很美。然后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起什么作用?想一想和中心有什么关系?( 突出了桂林的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

突出了哪一个字?( “甲” )

指导读。重点在哪儿?( “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

提示层次:先用对比方法说漓江水的与众不同,再用排比句式说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现在就请你按照这样顺序背诵这一段。

读写结合,延伸课外——语言训练。

(1 )出示:“我爱长江、西湖和家乡的小河。”谁能把这个句子改成排比句。

第一步(不加附加成份)如:

我爱长江,我爱西湖,我更爱家乡的小河。

第二步(加修饰语)如:

我爱浩荡的长江,我爱明镜般的西湖,我更爱家乡弯弯曲曲的小河。

(2 )出示:“教室里真静啊,”

(3 )出示:“真啊,”

观赏了桂林的水,我们再游桂林的山。

用简笔画创设情境,通过形象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教师边说边画。

(1 )我们来到桂林会看到这样的山 (图 ① 略) ,你们说这座山像什么?你猜老人可能在做什么? (老人在望着远方;老人在思考;老人在沉思)

(2 )在桂林,我们也会看到这样的山 (图 ② 略) ,你们看这山有点像什么?骆驼可能在做什么? (骆驼像伏在地上;骆驼好像在沙漠上蹲着;我会产生一种联想,骆驼是不是在等我们骑上去。)

(3 )在桂林,我们还会看到这样的山 (图 ③ 略) ,你们看,这山像什么?大象站到漓江边想做什么? (大象好像在饮水;)

(以上三个图形逐一画出,组成一幅画。)

(4 )你们看这些山,姿态各不相同,变化很多,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形象万千” )“万千”表示变化很多。

其实又岂止是这些,桂林奇特的山看也看不完,说也说不尽。此时此刻在我们的心中只有七个字,那就是“桂林的山真奇啊!”

(5 )这一座座形态万千、奇特的山峰分开排列叫什么?(奇峰罗列)“奇峰罗列”中哪个字眼表示“分开”?(“罗”)

(6 )在桂林也有很高的山,陡峭的山峰非常险峻,书上说“危峰兀立”,这个“危”是什么意思?是“危险”的“危”吗?字典上有三种解释取哪一种恰切?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根据整个词语的意思,选择恰切的词义。危:①不安全;②损害;③高的、陡的。)

(随手画图,图④略。)

(7 )在这些形态万千的奇峰中,有许多怪石叠在一起 (图⑤) ,这就叫——“怪石嶙峋”,如果是一块两块怪石能叫“嶙峋”吗,一定要怪石重叠才叫“怪石嶙峋”。

(8 )自学课文。

提出要求,词语的意思懂了,再读课文,要求能用上一课学习第二节的方法来自学第三节。然后要你们自己讲书。 a 、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b 、桂林山的特点,课文是怎么写的。

(9 )朗读比赛。

谁觉得自己能够把桂林山的特点读出来,就自告奋勇来当擂主,接受同学们的挑战,挑战同学要先对擂主做出点评再朗读。

四、感悟实践

这样的山拱围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山水间又有这样变幻无穷的洞,这种“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景,就请你用课下时间来自学整理,下节课就请你当小导游,为我们介绍“桂林的山、桂林的洞”,喜欢创造的同学可别忘记给桂林山水设计旅游广告词。

《桂林山水》优秀教案篇3

第一课时

一、揭题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从课本上到桂林去游览一下,好吗?

(板书课题)

现在请翻开书,听老师读读课文,看看桂林山水怎样美。

(范读课文)

这篇课文你们喜欢吗?

二、初读课文

1、请你们认真地读一读。老师有两个要求:

第一,要弄清每一小节课文写的是什么?

第二,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小节课文内容。

(生自学课文)

2、交流:

我们先来弄清课文写的顺序,课文先总的写桂林的山和水,然后分别写桂林的水怎样,山怎样,最后又总的写桂林的山水怎样。全文顺序是先总后分再总。谁能用一句话把课文内容概括出来?

(桂林山水甲天下)

(板书:甲天下)

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的“甲”是什么意思?

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说桂林的山水是最好的,最美的,是第一的。它像美丽的图画。你们看(示放大图),桂林的山水多美!谁说说?

你们观察得很仔细。你们想想,刚才大家这样认真地看,可以用个什么词来说?(观赏)

对。欣赏桂林山水,一般都可以换上“观赏”。比如说欣赏水平如镜的西湖,也可以说观赏水平如镜的西湖。但是有时候,可以用“欣赏”的句子却不能用“观赏”代替。比如说我欣赏音乐,不能说我观赏音乐。为什么?

(因为观赏是看,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听)

三、教学漓江的水

现在我们来观赏一下漓江的水。

1、先看图,再读读书。看看漓江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的时候,要学会把主要的意思抓住。这一节课文有哪些词语把桂林的水的特点写了出来?找出这些词,画上这样的符号“。。。。”。

(生自学,教师巡视)

2、交流:静、清、绿

漓江的水静、清、绿。有谁能用几个词把这三个字连接起来,把写漓江水特点的几个字组成一个句子。

(交流)

刚才同学们用一些词,把几个词连起来成为一句话,这句话就是这小节的内容。如果我们告诉人家: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能让人感到漓江水很美吗?假如我们把静、清、绿三个字重叠起来,怎么说漓江的水美?

把静、清、绿几个字重叠起来,语气加重,就使人觉得漓江的水很静、很清、很绿。

我们看到漓江的水这么美,感叹起来,该怎么说?

这三句,大家说得很有感情。现在请你们念课文中的这句话。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

(示范)

(再念)

好多了。第二句漓江的水真清,看得见底,要念出清得见底的意思来。“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

(师范念)

绿,是很美,念时要念出美的意思来。

很好。用感叹句,把我们对漓江的爱表达出来了。书上就用感叹句来写的。光感叹能把漓江水怎么静、怎么清、怎么绿告诉人吗?

(不能)

漓江水静到什么程度,清到什么程度,绿到什么程度,要补充说明。你们看书,我念上半句,你们念下半句。

(略)

我们也可以来写几句这样的句子。

(出示)

⑴公园里的花香。

⑵树林里的空气清新。

⑶校园里干净。

书上说漓江的水静得(读),漓江的水清得(读)这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来一次遐想旅行,江边有只小船在等我们。我们坐上这只小船荡舟漓江,观赏着漓江的水。现在你们眯着眼,看着漓江的水,想想它怎么静、怎么绿。

(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子)

你们感觉到怎样?

漓江的水不光静,不光清,还很绿。你们看这句:绿得像无瑕的翡翠,“翡”字上面是什么字,下面是什么字?

(上面是“非”字,下面是“羽”字)

翡翠是什么?

是玉石。这种玉石是很绿的。玉石上面如果有一个斑,那叫什么?

(瑕)

漓江的水像一块玉石,无斑斑点点的叫什么?

(无瑕的翡翠)

像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就这么美。现在请女同学念,大家体会这种感情。

现在老师另念几句写漓江水的句子,意思和书上的一样,只是说法不同。你们比比看有什么不同,哪种说法好。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也很清,连江底的`沙石也可以看见。

这里的江水又绿,绿得像无瑕的翡翠。

这样写美不美?为什么?

书上用了排比句,什么是排比句?书上把写漓江水美的意思的内容,排成一串句子,这些句子的结构是差不多的。这样可以加强语势,给我们很深的印象,这就是排比句。运用排比句的写法,就把这种又静又清的气势写出来了。谁能把这种气势念出来?

生:(齐念)

这节写漓江的水,写到这儿,老师有个问题,这段是写漓江的水的,那么从第二节开始就写“我们荡着小船……”可以吗?为什么要写“看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

(写大海和西湖,可以衬托出漓江水又静又清又绿)

是这样。这样才使我们知道桂林的水甲天下。现在请大家念这句话。

“波澜壮阔”就是大海里的波涛很大,一个接一个,气势很大,“水平如镜”的“如”是什么意思?

水静静的,很平,就像一面镜子。这些句子是衬托的,怎么念?

这节写什么?(写桂林的水静、清、绿)

这节写桂林的水的特点。写桂林水甲天下。

现在请一个同学读一、二两小节课文。

四、练习

今天我们学了排比句,我请你们做个小作业:

示小黑板:

我爱大海、西湖和漓江的水,这是一个句子,大家把它说成个排比句。可以先说个简单的,比如“我爱大海”……

我爱波澜壮阔的大海,我爱水平如镜的西湖,我爱又静又清又绿的漓江水。

这节就学到这里,下课。

第二课时

一、揭题

上一节课,我们观赏了桂林的水,这一节课,我们再游桂林的山。桂林的山怎样美呢?让我们读课文第三小节。请大家读两遍。第一遍读懂,有不懂的做上“?”记号。第二遍要抓住重点。把表示桂林山的特点的词语画下来,记上这样的符号“。。。”,大家在下面学。

(交流)

二、教学桂林的山

1、(出示)桂林的山是一座一座分开不连在一块的叫什么?

(各不相连)

你们看,这些山的形状像什么?

(像老人,像骆驼,像大象)

(指老人山)

你看这老人像在干什么?

我们再看骆驼像在那干什么?

我看到这骆驼,就会产生一个联想,想到它跪着等人,等我们干什么?

你们再看这只象在干什么?

桂林的山的形状有的像老人,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大象,变化很多,句子中用哪个词来形容?

(形态万千)

“万千”什么意思?

桂林的山拔地而起,形态万千,书上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桂林的山?

(奇)

(板书:奇)

怎么奇呀?就是刚才说的那些。桂林的山奇是一个特点。这里的“奇”字当什么讲?是不是奇怪?

(很少见的)

桂林的山的样子,在别的地方很少见到。这里的山就是奇特。这奇特的山峰叫什么峰?(奇峰)

这样的奇峰一座座的排列着叫什么?

(奇峰罗列)

“罗”是什么意思?

“罗”是散开,“列”是排列。这些山峰散开地排列着,就叫奇峰罗列。

大家把这句念一下。

(生齐念)

桂林的山这么奇特,我们要告诉没去过的人,怎么说呢?

(用两种不同的语气念让学生比较哪种好后,用手势指导学生朗读)

在桂林,还有很高很陡的山(画又高又陡的山),这山又高又陡,很险,叫什么山?

(危山)

这个“危”在这里怎么说?

(危险)

字典上有三个注释:

出示小黑板:

⑴不安全。

⑵损害。

⑶高的陡的。

危山兀立中的“危”用哪个注释对?

又高又陡的山峰就是危峰。又高又陡的山耸立着叫什么?

(危峰兀立)

在桂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座座各不相连的山,还可以看到重重叠叠的怪石山(画怪石重叠的山),书上用一个什么词来说山石重重叠叠?

(怪石嶙峋)

(出示)嶙峋本来的意思是山石重重叠叠。石头、山石重重叠叠就叫怪石嶙峋。从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这两个词中,可以看出桂林的山还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真险啊。

2、指导朗读:

怎样念才体现出桂林山势险?

(念课文)

这句写桂林的山险。这个“险”是危险吗?

(说山陡)

刚才我们把不懂的词语学会了,同时也了解到桂林山的奇和险。桂林的山除了奇和险之外,还很秀。秀是什么意思?

(是美的意思)

“秀”可以组成哪些词表示美?

秀就是指美。你们看(指放大图中的山),这山像绿色的屏障,“屏障”就是屏风。一折一折的(做手势助说)打开可遮住后面的东西。这山像屏风一样挡住后面的景物。现在请一个同学指着图说说桂林的山怎样秀,哪些像屏风,哪些像竹笋,色彩怎样明丽,怎样倒映水中。

我们念念这个句子。

(师生同念课文)

学习第二节课文时,我们知道了在写漓江水之前的几句话是衬托的话,写桂林的山之前的这几句也是衬托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这里有个“峰峦雄伟”怎么讲?

这节课文,写桂林的山奇、险、秀,写出了山的特点。说明桂林的山─??

(生:甲天下)。

三、教学最后一小节

现在我们看课文最后一小节还写了什么景物。谁来念一下课文?

最后一节课文,还写了哪些景物?

(写了绿树红花,竹筏小舟、迷蒙的云雾)

(念课文)就这么简单几笔从空中云雾迷蒙,写到山间绿树红花,再写到江畔竹筏小舟。这样几笔简单的描写,就把桂林点缀得更加美了。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是不是这么(用手势画个方块)一张画?

画卷是长长的卷起的画。可以展开,展开(用手势演示展开状),再展开,叫什么?

(连绵不断)

对。下面还有一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我们坐上小船在碧波上游荡,看到两岸美丽的景色,我们就像在美丽的画中游览一样。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作一次遐想旅游。

(边欣赏音乐边读课文)

四、深化课文

假如我们现在到了桂林,登上拔地而起的奇峰。看到这儿山青水秀,我们想说一句什么话?

这时你们只想到桂林的山水吗?我们的祖国很大,像桂林这样的山水各地都有。我们的看到桂林山水,就会想到祖国的山山水水。“山水”又可以怎么说?和哪些形容词搭配来表示祖国山河的美?

(山河秀丽、大好河山、江山多娇、锦绣河山)

谁能从中选一个词组,说一句话表示祖国山河的美?

(祖国的河山多壮美!)

改成感叹句会吗?再加重语气,改成反问句,会吗?

学习了桂林山水,我们知道祖国山河秀丽,更加深了我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五、练习

下面请大家做两个作业:

1、找出课文中写山写水的词,归好类抄写。

2、检查你们自学生字的情况,请你们填这几个词。

(出示小黑板)

(抽一生上讲台填写,填写完讲评)

《桂林山水》优秀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下列词语:

漓江 无瑕 翡翠 峰峦雄伟 屏障 竹筏 波澜壮阔 水平如镜 连绵不断

2.情感目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3.技能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排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分别具体讲述了桂林水的特点和山的特点,理解用对比突出水美山美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对课文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感情的体会。

[教具设计]

dvd光盘

[设计特色]

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流程]

一、巧用视频,开课激趣:

1、播放万里长城、颐和园图片,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对美景的向往,从而引入课题。

教师边展示桂林地区图边解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就让我们乘上竹筏小舟,一起驶入那美丽的山水画卷当中吧。

2、(播放桂林山水视频)让学生观看桂林山水视频,让学生用一句话说出画面的内容?(生自由发言3-4个)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几种学习课文内容的方法中选择你喜欢的,也可以自己创造新方法。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2、小组学习(播放3分钟轻柔舒缓的音乐)

三、选用视频,品读课文,感悟山水之美

导语: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接下来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桂林之行吧!现在我们把刚才的学习做一个汇报,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一)巧用视频,诵读水之清碧

1.先让学生感情朗读汇报的课文,再谈谈自己的感受

2.其他同学谈感受。(此时适时播放桂林的水视频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漓江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播放漓江水特点的句子,指导学生朗读。(学生朗读时,让学生参与评价)

(1)学生朗读,师生评议,教师进行示范。

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老师指导学生齐读。

(3)指导学生诵读。教师提示:表现三种情感,第一种水静是欣慰;第二种水清是惊喜;第三种水绿是赞叹。

4.指导对比写法的运用,突出漓江水别具一格的美

(播放图片:1、波澜壮阔的大海,2、水平如镜的西湖,碧绿的漓江水)

漓江的水有漓江自己的美。漓江的水静、清和绿。

总结板书:说西湖说大海,不是说漓江比它们都好,是各种景物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美,漓江的三个特点,第一个静。(教师板书“静”)第二个什么?(教师板书“清”)第三个什么?在课文表达绿的时候,还用了个什么词?(引导板书“碧”)

(二)精选图片,品读山之秀奇

1.学生汇报读书方法,读读汇报的课文。(师出示桂林山的画面,学生逐个朗读。)

2.学生谈感受。

3.指导朗读课文。(出示课文内容,生读课文)

课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重点指导:(1)读桂林的山的奇要表现出一种内心的惊叹。

(2)指导“啊”的音变规律。

小结:同学们,由此可见,作者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功夫多深啊!如果我们把这些词语能在今后的写作中活学活用,同样的,就能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4.对比写法,突出桂林山独具特色的美。

泰山、香山与桂林的山进行比较,得出:桂林的山是奇、秀、险。

本环节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汇报,老师觉得你们真聪明,第一,能运用学过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举一反三的能力强。第二,发言积极,朗读有感情。老师为你们的进步由衷感到高兴!希望你们继续努力。

(三)感悟山水组合美

1.学生汇报课文的最后一段

学生读课文。(播放山水相依视频)

让学生谈感受。(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感悟山水相依,谁也离不开谁。)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

(齐读)“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谈山水相依的桂林给我们的感受。

(播放视频)坐在船上,行驶在漓江里,桂林山水那独具特色的美,真是令人流连忘返。

2.指导朗读,边朗读边谈感受。

四、宣传策划,创意展示。

1.赞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用了这样一篇文字优美的文章来赞美了桂林,老师用了一首诗来赞美她,你们想用什么方式来赞美桂林呢?那请大家开动脑筋,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广告语、对联、诗、歌曲等等,来赞一赞这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吧!

2.先小组讨论,再全班汇报。

(师作诗)慕名观赏荡轻舟,静水清流碧悠悠。奇峰竞秀拔地险,山水相依画中游。

3.让学生欣赏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播放视频)

五、课堂总结

学生谈收获: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在这节课中,同学们用到的学习方法是:(生齐答:有感情地朗读、找特点谈感受)好了,这一课还有什么问题吗?

六、作业设计

1.请把自己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写下来。

2.搜集有关桂林山水的景点图片,办一期桂林山水图片展。

总结语:同学们,桂林既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也有梦幻般神奇的境界。它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它不愧是我国自然风光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国家的骄傲。希望同学们有机会,亲自到桂林山水中细细游览。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漓江 静 清 绿 舟行碧波上

甲天下

桂林山 奇 秀 险 人在画中游

原因 特点 感受

《桂林山水》优秀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2、积累课文优美的语段,初步体会排比句式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认识分号。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通过看图、学文,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

2、搜集图片或制作课件。

(课文配音的桂林山水风光片,各种形态的漓江水、桂林山的图片资料)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课件图像,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导语:那么,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读。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天下第一)

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1、自读全文,学习字词。

2、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语: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观察图画或观看课件中的漓江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1、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齐读(根据课堂读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个体再读,要求投入自己感情地读),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根据课堂实情,教师点拨: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在读议中让学生体会,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谈对排比句的感性认识)注意通过范读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能背的可以看着画面当堂背诵。

四、巩固识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边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匚。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

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

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第二课时

一、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导语:

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2、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画一画,结合插图来欣赏。

3、互相交流:

课文怎么写桂林山的特点的?(和第二自然段比较,也是用这样的'段落句式)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随机展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

特点之一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指导学生读出感受,理解词语,并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图像,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看课件的补充资料图片,让学生想象: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模仿句式练习,说说像什么。比如:还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通过图像,让学生感受到秀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特点之三险。重点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导学生通过字面、结合语句领会。如危峰兀立,字面上指导兀的意思即高耸突出,然后让学生自己连起来解释,并放到句子中理解。这样,教给方法后,再让学生自己体会怪石嶙峋的意思。

4、练习朗读:

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二、山和水相映的景象(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语: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⑴ 引导理解字面意思,画卷即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⑵ 观看图像片断,同时配音介绍: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平,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引导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验。

三、指导背诵

用师生引读的方法练习背诵。

四、抄写句子

注意分号的用法。

抄写描写山、水特点的两个句了,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个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同时提示,每两个特点之间用分号来分隔,可以把各个特点分得很清楚。指导分号的书写。

《桂林山水》优秀教案参考5篇相关文章:

雪人优秀作文参考5篇

小班梦教案反思参考5篇

大班语言螃蟹歌教案参考5篇

中班安全交通安全教案参考5篇

大班社会类教案参考5篇

二上英语教案参考5篇

识字七八教案参考5篇

优秀亲子活动方案参考5篇

日出优秀作文参考5篇

小班蒜社会教案参考5篇

《桂林山水》优秀教案参考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1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