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案模板8篇

时间:
loser
分享
下载本文

我们在实施教案时,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并及时调整,教案的内容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学习的现实意义,二十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劝学教案模板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劝学教案模板8篇

劝学教案篇1

一、教材内容分析

?孙权劝学》一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主要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文章记事简练。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常用文言词语并理解课文大致的意思;理解故事所阐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概括、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2、 过程和方法: 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的

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借助于多媒体和各种参考资料,引导学生朗读、表演、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开卷有益”,读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点: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强,能自主学习并查阅相关资料。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探究引导策略:探讨式学习;教师启发引导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策略:建立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的课堂氛围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资源准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二十二课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导入。由《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败走麦城”引入, 介绍孙权、吕蒙、鲁肃,让学生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激发阅读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先介绍,老师再补充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质疑问难、合作探究、对比阅读、课外拓展等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构建新的学习模式。 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者是触动心弦的句子。

提示:四个人合作讨论、理解、然后明确,适时请求老师点拨与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学生“开卷有益”的道理。

资源准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到用时方恨少。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提问:你在预习中对作者和《资治通鉴》了解多少,由学生先介绍,不完整老师再补充。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 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议一议: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

四帮助学生通读全文并理解文意。

教学流程图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七、教学评价设计

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探究、讨论、课堂发言等给予及时的评价、引导和总结;课堂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本次课综合性总结;课后,通过测试题和作业来作评价和反馈。

八、帮助与总结

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探究、讨论、课堂发言等给予及时的评价、引导和总结;课堂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本次课综合性总结;课后,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网上的讨论发言,教师给予引导与总评,并且对课堂延伸部分提出的几个问题的探究情况作评价和反馈。

劝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背诵课文。

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4、明白后天学习的重要性,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激引兴趣

提问“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意思,那么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是最早描述的是哪个人物?(吕蒙),那么咱们今天就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看看吕蒙是怎样做到了“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二、题目、作家作品简介

(一)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由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课本p112页注释]

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人们可以从这本书所记载的丰富史料中,了解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得到宝贵的经验,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就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2、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文中的几个人物: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国君。吕蒙,字子明,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鲁肃,三国时吴国名将。字子敬,临淮东城人。

(三)写作背景:在的赤壁之战前后,孙权既要北拒曹操,又要防止刘备鸠占鹊巢,所以在招揽人才、巩固势力的同时,劝勉臣下读书明理,提高自身素质。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四)题目解说:《孙权劝学》写的就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多读史书、兵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那么,孙权究竟是怎样劝吕蒙的呢?我们先来听一听录音,初步了解一下文章的内容;注意听的时候要掌握字、词的读音,注意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三、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一)读一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同学们听是不是读准了字音、读清了句读。学生评议后,强调易错字音、难读语句。

字音:卿(qīng)邪(yé)涉(shè)孰(shú)即更(gēng)刮目相待

几种句式的朗读:

主谓句中主语与谓语之间要停顿,如“权/谓吕蒙曰”,“蒙/辞以军中多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宾短语中动词与宾语之间要停顿,如“见/往事耳”;

四、字句

2、节奏,如“但当/涉猎”,“与蒙/论议”,“士别/三日”,“结友/而别”,总之,朗读时要以不读破句为前提。

3、给课文画上朗读提示符号。(见课本记号)

4、齐读课文,熟悉内容。

(二)译一译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1、文中出现的几个古今异义词

①博士古义:古代研究经学的官职名称今义:学位的一级

②但古义:只,仅仅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③见古义:了解今义:看见

④及古义:到了??的时候今义:以及

⑤过古义:到今义:经过

⑥更gēng古义:重新今义:更改、更正

(或gèng更加)

2、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

理解:“蒙以军中多务辞”,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以:拿,用,介词。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理解:不过是要你广泛浏览群书,了解往事罢了。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

理解:你说事务多,谁能像我(有那么多事务)?

④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理解:(从)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看),(你)不再是(当初)吴下的那个学识尚浅的阿蒙了!

⑤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理解:一个人跟你几天不见面,(你)就要去掉老眼光重新看待他。

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理解:兄长怎么认识事物(或明白事理)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三)说一说

请学生理一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听劝开始学习,学业大有长进的故事。全文紧紧围绕一个“学”字来展开故事情节:、

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并与蒙结友(侧面描写)。学生根据这一思路再次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四)议一议

整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那么请大家把人物对话部分先挑出来,然后体会一下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1、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不可不学!”应该是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孙权劝学》教案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朗读时应体现语重心长,谆谆告诫的口吻,“不可不学”应重读强调。)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揭示学习的目的、方法)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见往事耳”应重读强调。同时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朗读时应注意体现这一点。)

(3)卿言多务,孰若孤? (委婉批评,揭示学习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反问句,对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加以彻底否定。同时,运用对比、反问,“孰若孤”要重读强调,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谈读书好处意在鼓励吕蒙求学,)

(五)演一演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小结】

五、课外延伸,体验反思

劝学教案篇3

教学背景

尝试把文言文教学和议论文写作教学相结合,摸索读写结合的新方法。

实施策略

本节课设计通过对课文的讲解,给学生传授三大方面的知识

(1)文中几个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3)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掌握其中的一种论证方法和运用分论点的方法构思的技巧。

教学努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主要是以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归纳以及读背相结合,通过学生的朗读熟悉课文内容,通过幻灯片展示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并且直观学习分论点对中心的论证所起的积极作用;掌握议论文要讲清的三大内容(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实施过程:

一、作者简介:

荀况(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赵国人。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晚年到楚国,春申君任他为兰陵令,以后居于兰陵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况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三十二篇。《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它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论述学习问题的一篇重要。全文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长期积累,坚持不懈、用心专一的道理。

二、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学生试译全文难句,教师点拨指正:(此内容略)

四、讲解设喻的运用,并分析

说明: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称为“设喻论证”。(通常又称为“比喻论证”)其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

(一)、诵读分析第l段并分析。

1、 诵读的准备。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

2、 学生练习诵读。

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然后检查学生试背,指出关键在于要理清文理。

3、第一段: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观点

1、 提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

2、提问: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不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这个观点的。)

3、提问: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

4、提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

(要“博”则“不可以已”;“日”亦有“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1、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

2、提问:这三组设喻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

3、再问: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

熟练地诵读这一段。

学生参照幻灯片齐背一遍,先自查、互查,后由教师检查。

(二)、诵读第二段并分析。

第二段文理分析,教师提出几个问题,以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为主。

1、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列举出来。

2、 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

3、 问: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四组设喻,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

学生熟读、背诵这一段。

(三)、诵读第3段并分析。

第三段文理分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五、总结全文,结合议论文的写作,辅导学生议论文的写作。

1、 中心内容。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讲清“什么”)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意义(分论点之一);“不已”才能“善假于物”——作用(分论点之二)(讲清“为什么”)

“不已”才能做到积累、坚持、专一——态度、方法(分论点之三)(讲清“怎么做”)

教师点拨分析:

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而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 设喻的运用。

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正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反复设喻,使内容逐步加深。

3、 对举(对比)的运用。

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

让学生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六、布置作业

1、 熟练背诵全文

2、 完成作业“思考与练习”三、四、五

教学反思

这节课对文言文和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教法作了一次新的尝试,读、析、讲的能力有所提高,可惜一课时的学习时间,无法从文言文的新课教学过渡到写的能力的训练,这是最大的不足。拟在今后的教学中,再次尝试这种结合,希望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劝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朗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纳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背诵传诵千古的名篇名句,《劝学》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诵读课文,这篇文章的教学就是要落实以上的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

⒈掌握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于、者、而);5个古今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常见文言句式、(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固定用法)。

⒉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之间的联系

?? 能力目标:

⒈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质疑能力。 ⒉掌握背诵的技巧。

??德育目标

⒈了解作者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⒉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论证效果。

教学方法⒈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法 ⒉朗读法 ⒊点拨法 ⒋讲解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从古至今,关于学习的名言诗句,数不胜数,同学们想想,有哪些?根据学生回答,老师 提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老师启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出自哪里,阐明了什么道理。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后期,与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一起聆听他关于一个人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的教诲。(板书:《劝学》 荀子)

多媒体展示:

1、荀子简介(多媒体投放)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也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曾两度到齐国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也就是学宫的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过秦昭王,后来又去楚国,任兰陵令。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仪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著述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问题的根本。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有很强的逻辑性,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谈学劝学的议论性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基础,旁征博引、多方设喻,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并且在比喻的运用中,做到了形象鲜活、手法多变、逻辑谨严、言近旨远,从而使文章充满了机智和灵动的色彩,产生了震撼古今的艺术效果。正所谓“一语珠玑万古新,言近旨远见真淳 ”

(让学生看,不占课堂时间 )

二、解题

师: 提问:“劝学”,应怎么理解?

(师点拨)“劝”的繁体字是“勸”,《说文解字》中“勸,勉也。从力雚聲”,是一个形声字,在古代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都有给人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劝诫”,词义已经转移。所以,“劝学”应理解为: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教师范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学生请思考:

①荀子为什么要劝学,在本文中他又是怎样论述的?

②同学们试译一、二自然段,划出自己不能理解和翻译的难句词。

(师点拨)1、荀子为什么要劝学,主要是基于他“人性恶,其善者伪也”的主张。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必须要靠“学”才能去恶成善。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事例来说明这一观点。

2、检查学生预习效果,教师点评,分析难句词。

三、分析课文。

1、学生参照文下注释,结合手中的工具书,自译前二个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参照文下注释,自译前二自然段,遇到疑难问题请作好标记。(提示:这二个自然段中,有一些实词与虚词应予以重视。如“于”“ 輮”“然”“就”“砺”“虽”“者”“而”“假”“致”“绝”“博学”“可以”“以为”。此外,课文有些注释还有待商榷,同学们在借鉴时要学会科学质疑。)

2、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讲解、梳理课文。

师:同学们大概已经勾画出了前三段的疑难字词,疑难句式,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难题。

⑴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补充:“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把”的意思,如《师说》中“可以为师也”。

⑵青,取之于①蓝,而青于②蓝;冰,水为之,而寒于③水。

明确:其一,三个介词“于”的用法差异。第①处“于”相当于“从”,表示处所,而第②③处两个“于”用法一致,表示比较。其二,两个“而”用法相似,都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此外,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是出自这里,只是现代汉语中人们常用来形容“徒弟或后辈胜过了师父或前辈”,意义早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三,“取之于蓝,青于蓝,寒于水”,是状语后置句式(介宾后置),正常语序为“于蓝取之,于蓝青,于水寒”。

(3)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明确:其一,两个“中”,读音都是zhònɡ,用法及意义相同,都释为“合乎”“符合”。其二,“輮 ”是“煣”的通假字,释为“用火烤,使物弯曲”。“煣”是手工业当中常用的一种加工程序,通常是将物体放到火上去烤,然后用力使之弯曲,以符合使用的目的。现在农村加工农具时或人们制作竹器过程中常用到这种办法。其三,“以为”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这是个省略句式,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补充完整后应为“ 輮(之)以(之)为轮”,“以”是介词,可译为“把”,“为”是动词,可译为“做”“加工”。其四,“绳”“规”都是木工专业工具,“绳”即墨线,是木工取直用的工具,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规”是木工用来画圆的工具。其五,“曲”并非“弯曲”,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弯曲的弧度”。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也。

明确:其一,“虽”作连词,共有两种常见用法,一是表示假设关系,释为“即使”“就算”;二是表示转折关系,解释为“虽然”“尽管”等,此处之“虽”表示假设关系。判断其两种用法的区别就在于“虽”所引导的内容究竟是否发生,如发生了则必须释为“虽然”,如果未发生,通常情况下就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即使”。 “有”通“又”,“暴”通“曝”,是“曝”的古字(同音相假)

其二,此句中的“ 輮”虽然仍是通假字,通“煣”,教材注释为“使弯曲”但此处的“輮 ”是名词性的,指“煣”这道工序,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而不是使动用法。

其三,“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还是个判断句。“……者,……也”是其标志。必须指出的是其中的“者”只是语气助词,此处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原因。“也”句尾语气词,此处表示判断。“之”此处为代词,代木。

(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①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②行无过矣。

明确:金,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具; 今义:指黄金。日,名词作状语,每天。提问:“参省”该如何理解?按书下注释令人费解,释为“参,验,检查”,,翻遍《辞源》亦不见这种说法有何根据。奇怪的是这么多年来,书下注释一直未做改动,似乎断无错误之可能。但总觉得这个词用在这里蹊跷且别扭,先秦时期同义复用现象实不多见,更何况在这同义复用现象前居然还会出现一个名词性的状语“日”,这就更为蹊跷更感别扭了,想来再也找不到第二例了!难道此乃孤例?其后总觉得这句有似曾相识之感,猛然想起《论语》中孔子曾云:吾日三省乎已……,终觅得良津,豁然开朗。其实,此处“参”断属讹误,“参”与“叁”字形何其相似,“叁”即“三”,泛指多次。其实,荀子只是引用了孔子的话而已。

难点:其一,“就”解释为“动词,接近,靠近”,

其二,“砺”是名词,“磨刀石”之意,与“砥”相似。现代汉语中有“坦荡如砥”一词,而“砥砺”则成为动词,义同“磨炼”。

其三,“博学”是古今异义。“博学”在此是“广泛地学习”之意,它是由两个单音节词构成,现代汉语中的“博学”是一个形容词,用以形容人知识面宽广。 “知”通“智”,译为“智慧”;是“智”的古字。“乎”相当于“于”,同时,“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还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乎己参省”,介宾后置。

其四,两个句子中的“而”用法不一样。第①处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译为“并且,而且”,如: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第②处是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而”用作连词时,通常是连接名词、动词、形容词或短语,可以不译;此句中是连接两个短语“智明,行过”。译为:又,或不译。再如: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而”表并列,就是连接两个形容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并划出难句词。

二、师生一起梳理课文第三自然段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明确:其一,“之”在此处为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之”在古代汉语中,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之所"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所……的地方”等。如“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勾践灭吴》)。

其二,“而”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或译为“地”。后面“吾尝跂而望矣”、“登高而招”中的“而”用法类似,【“登高而招”与“揭竿而起”应该类似,“揭竿”是描述“起”时的情形,应该是“修饰”,并不是先“揭竿”然后才能“起”;“登高而招”也是同样,并非只有“登高”了才能“招”,只是说“招”的情状是登高,而不是爬上树。所以是“修饰”关系。】此处一并提过,后不赘述。再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2.顺风而①呼,声非加疾也,而②闻者彰。

明确:其一,“加”,不是动词,不能译为“增加”,此处是副词,相当于“更”,故而现代汉语中有“更加”一词。今天现代汉语中许多联合式合成词都是由古汉语中同义复用演化而来,比如“快乐”“欣喜”“穷困”等,当然我们也可以反过来以此来推断这些词语在古汉语中的本来意思,此处“加”释为“更”即为一例。其二,顺风而呼中的“而”①表修饰,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或不译。 “而闻者彰”中的“而”②在这里是表转折的连词;其三,“彰”,是形容词,“清楚”“清晰”的意思,现代汉语中有“欲盖弥彰”这个成语,正是这个意思的运用。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明确:其一,“假”,读jiǎ,是“借”“借助”的意思,我们常说的“假借”“通假”都使用这个义项。其二,此处的“水”是典型的名词用作动词“游泳”;“能水”在这里便是“擅长游泳”的意思。注意:“能”,同学们千万不能解释为“能够”。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译为“……的人”。其三,“致”,按文下注释是“到达”的意思。其四,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绝”是会意字,《说文解字》中“绝”斷絲也。从“糸”,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

“江河”与今义区别甚大,“江”,指长江,“河”,指黄河。从该词古今意义的沿革来看,这是一种典型的词义扩大现象。通常在先秦时期,“江”“河”都是专指长江与黄河,而其他河流则称“水”,如“淮水”“湘水”“汉水”等等。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明确:其一,“生”是“性”的通假现象,是“天性”“禀赋”的意思。其二,“物”指外物,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将“物”与“我”相对,“物我交融”“物我两忘”都是说主体(“我”)与客体(“外部世界”)之间的交汇融合之意。其三,介词“于”在这儿表示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作“对”、“向”讲。“善假于物也”就是善于借助外物。

附译文: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整天空想,(结果)不如片刻学习所得(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结果)不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师:同学们,对古汉语中一些疑难词语的解释,我们可以通过现代汉语中该词的使用情况来考察(尤其是当它与其他语素构成合成词时所承担的语义)来作出判断;特别是古今异义现象的分析一定要多从“音节区别”(如“妻子”“绝境”)“词义转移”(如“牺牲”)“词义扩大”(如“江河”“菜”)以及词义缩小等来判断。我们共同解决了前三段中的疑难字词、疑难句式,下面请同学们找出课文第二段中的比喻和事例,看一看荀子运用了哪些材料来论证劝学?

三、分析课文最后一段

1、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明确:其一,此句中的'三个“焉”该怎么理解?前两个“焉”用法相同,为兼词,相当于“于此”或“于之”,在《捕蛇者说》中也有类似实例,如“永之人争奔走焉”(相当于“于此”)。而第三个“焉”只能理解为语气助词。有关“焉”的用法应作为本堂课小结的重要内容,一般说来,“焉”有这样几种用法:

a.疑问代词“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b.疑问副词“怎么”,如“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c.代词,相当于“之”,如“时而献焉”“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d.结构助词,往往作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如“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

e.语气助词(用得最普遍的),可以表示陈述语气,可以表示感叹语气,如“今其室十无一焉”(《捕蛇者说》)。

f.兼词,也就是合音词,它并非是语法学上所讲的某个词类,而是指其语法作用相当于某两个词合在一起的效果(除了“焉”外,“诸”是另一个典型)。如“犹且从师而问焉”(相当于“于之”,《师说》)而“且焉置土石”中的“焉”也有人认为是兼词,相当于“于何”,替换后为“且于何置土石”,亦通。

其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中有几个词语需注意,句中“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善”即“善行”,“德”即为“美好的品德”,“神明”就是“智慧”,“圣心”指“高尚的思想”。 “而”在这里为表示顺接的连词。相当于“就”、“于是”。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明确:两个“无”该怎么理解?通常情况下,人们常将“无”视作“有”的反义词,也就是“没有”的意思,它就是表示存现的动词。其实,“无”不仅可以用作表示存现的动词,而且还更多地用成“无指代词”(亦称为“不定代词”),古汉语中约一半左右的“有”是无指代词,而“无”亦是如此(这一观念必须向学生强调再强调)。无指代词亦是代词,它可以代人、代物甚至代事。如“无不落泪”“无不表示同情”(相当于“没有人”或“没有谁”,代人,不可释为“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相当于“无言”或“没有话”,代物)。此处之“无”亦是代物,释为“无法”或“没有办法”,如此“无以至千里”便应释为“无法到达千里以外”。下文中之“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中的“无”也是无指代词,是“无处”“没有地方”的意思,代物。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①舍之,朽木不折;锲而②不舍,金石可镂。

明确:其一,“十驾”是名词用作动词,原指“马拉车走十天的路程”,这里是“马拉车连续走十天”。清代王先谦考证说此处存在脱讹,少了一句“则亦及之”,此为一说,但从整个上下文考虑,若添此句,结构显散乱,且有画蛇添足之嫌,不足为训。其二,两个“而”该怎么理解?目前学术界对此存在较大争议:有人认为第①处之“而”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或“却”,第②处之“而”表示递进,相当于“并且”;我本人比较赞成这种观点,结合语境“锲而舍之,朽木不折”来理解,这里的“而”理解为转折关系,“却”较为贴切。而"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的"而"理解为递进关系,“并且”较为贴切,所以,锲而不舍应译为雕刻着并且不停止。还有人认为两处的“而”都是表假设关系的连词,相当于“如果”,这种说法倒是非常新颖,但我认为不是很具有说服力,据我考证,在先秦“而”表假设的这种用法极为少见,若有都是用来连接主语和谓语,而此处是连接两个动词。例如《左转·襄公三十年》中有一例“子产而死,谁来嗣之?”,后来这种用法逐渐增多,在《冯婉贞》一文中曾有一典型例句“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是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其中的“而”就必须解释为“如果”或“假使”,表假设关系。其三,名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应记牢。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明确:其一,两种句式要特别注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典型的定语后置现象,“之”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在这两个小分句中,中心语是“爪牙”和“筋骨”,而修饰性定语“利”和“强”都后置了。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这种用法在《岳阳楼记》中也曾接触过,如“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等。此外,《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求人可使报秦者”也可以当作定语后置的典型来看待。“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qiá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其二,怎么解释这里的“用心”?“用心”与现代汉语用法不一样,“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在此处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名词“心思”的意思。“一”,是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的意思。全句泽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用心一也”“用心躁也”是两个省略式的判断句。“而”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其三,“寄托”与现代汉语用法不一样,这里是“容身、安置”之意。 而现代汉语中“托付”常指“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附: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身体),(这是)用心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五、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劝学》的一、二段,已经基本了解了本文的内容,希望大家课后根据老师的讲解,整理、归纳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并试着背诵全文。

劝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解课文内容大意,并背诵全文。

2、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

3、品味人物对话并说出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4、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三国演义》吗?知道孙权、吕蒙、鲁肃是怎样的`人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资治通鉴》里的一则关于品蒙读书的故事。(板书课题)

2、学生自读题解,画出其中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文字。

3、翻译课文:

⑴齐读课文。

⑵对照注解,自行翻译课文。

⑶根据你对下列词语所处的上下文内容大意(语境)的理解,揣摩其含义(板书)。

初谓岂邪掌但耳熟若就遂

①四人合作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②全班讨论翻译课文

5、分角色朗读:

①先同桌练习

②再请三位同学朗读

③讨论

孙权: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亲心、期望,语重心长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6、小结: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吕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他们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7、质疑问难

8、巩固拓展:

①试背课文(比赛)

②吕蒙读书迅速长进对你有什么启示?

全班讨论

9、作业

劝学教案篇6

一、导入新课

在学习方面,不少同学存在着疑惑。没关系,荀子的《劝学》也许可以帮我们解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板书)

二、作者简介、解题

1、关于荀子这个人和《荀子》这本书,我们看一下注释①

补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他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恶的本性,故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荀子》这本书现存32,今天我们要学的《劝学》就是这本书第一篇的节选。

2、题目中“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提问)

明确:劝勉、勉励。《勾践灭吴》中“国人皆劝”中的“劝”也是这个意思。“劝”的繁体字写作“勸”,这是一个形声字。凡是“力”作形旁的字大多有勉励的意思,如努、励。因此,“劝学”就是勉励人们学习的意思。那么,荀子是怎样勉励人们学习的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三、疏通文意

1、首先,听老师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2、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3、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及强调某些句子的句读。

4、这篇文言文比较浅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结合注释看能否读懂文章内容,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先圈出来,过会儿提出来集体解答。

5、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如解决不了,老师讲解。如

果学生没提出疑问,那么就提问学生。(同时板书)

6、重点讲解

①学不可以已(停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的“已”也是此义。)

②于:青,取之于(从)蓝,而青于(比,用在形容词后的介词“于”都当“比”讲)蓝

③指名翻译:木直中(合乎)绳,輮以为轮,其曲(弧度、弯度,形容词作名词)中规。

明确: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他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

④虽有槁暴(即使,如《勾践灭吴》中“虽无四方之忧”的“虽”也是此义)

⑤不复挺者(直)

⑥指名翻译:君子博学而日(名词作状语)参省乎己,则知(通“智”,智慧)明而行无过矣。

明确: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⑦指名翻译:顺风而(表修饰,连接状语和动词的“而”往往表修饰。)呼,声非加疾也,而(表转折)闻者彰(明显,显著。同“欲盖弥彰”的“彰”)。

明确: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很清楚。

⑧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利爪牙,强筋骨”),上食埃土,下(“上”、“下”名词作状语)饮黄泉,用心一也。

7、对“跬步”加以讲解:“步”为会意字,左脚向前跨出去,右脚再向前跨出去称为一步;“跬”是半步,相当于现在的一步。

8、同时指出文中的两个错误:蛟龙为人们虚构出来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螃蟹也会打洞,只是偶尔寄居于蛇鳝之穴,可见荀子的自然科学知识不如同学们来得丰富。当然也有人认为荀子是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才用此例。

指出教材中的一个注释错误:“功在不舍”的“舍”应为“停”的意思,注释把意思译反了。

9、掌握了这些字、词、句再结合注释,文章内容就不难理解了。请同学们带着理解把课文再齐读一遍。

四、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理清文章内在逻辑关系。

刚刚同学们读得很好,说明大家对于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如果仅停留在理解字词、能翻译的层面上,是不能把握古人的思想精华、文章精髓的。因此,我们要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1、同学们课前已经充分预习过了,文中荀子提出的一个总观点是什么?(齐答)“学不可以已”。荀子用“君子曰”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就像我们写文章喜欢用名人名言论证自己的观点一样。

提问:结合课文说说为什么“学不可以已”?

明确:因为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2、文中哪一小节是写学习的意义的?(齐答)第2节。

第2节是不是直接谈学习的?(齐答)不是。

下文哪里第一次谈到了学?(齐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前面几句又讲了什么内容?和这句又有何联系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引导:“青于蓝”、“寒于水”两个“于”表明前后二者不同,否则无法比较。青和蓝相比、冰和水相比有怎样的变化?(齐答)前者较后者有提高。

弯木可以变直、直木可以变曲、金属可以边锋利,这说明它们有何改变?(齐答)它们的性状发生了改变。

无论是“提高自己”还是“改变习性”都是一种变化。物可以变,那么人可以变吗?(齐答)可以。物变需要条件吗?(齐答)需要。

青要经过蓝的提纯,冰要经过水的降温,直木经輮才曲,弯木受绳才直,金属就砺才利。

那么人的改变需要什么条件?(用原文回答)“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必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相当重大。

齐读第2节。

3、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必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说的是学与什么的关系?(齐答)学与思的关系。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那么荀子认为二者何者更重要?(齐答)学更重要。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可见学习的作用之大。

学习的作用在于什么?(齐答)弥补不足。

提问:作者是怎样论述学习的作用的?

明确:用了四个比喻。

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不足,因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的情况下,怎样才能“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用原文齐答)“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也就是要“善假于物也”。这里“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学习。

这是删节部分:

因此,不攀登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下临深溪,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聆听古代君王的遗言,也就不知道学问的广博。干国、越国、夷族、貉族的人,刚生下时,他们啼哭的声音都是一样的;待他们长大后,其风俗习惯却不相同,这是由于后天所受的教育不同造成的。《诗经》里有诗说:“唉呀你这位君子,不要一心沉溺于安逸,心满意足地供奉你的职位,充当追求正直的德行,这样,神明才会理解你,支持你,赐给你最大的幸福。”人的德行的境界,没有比接受道的教化更高的了;人的幸福,没有比无灾无祸更幸福的了。

……

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用羽毛构筑自己的窝巢,再用毛发将它纺织起来,系挂在芦苇的嫩条上。一遇风吹,芦苇的嫩条折断,蒙鸠的窝巢也就掉在地下,结果巢里的鸟蛋被打破,幼鸟被摔死。这并不是蒙鸠的窝巢筑得不完好,而是由于它所系结的东西太脆弱。西方有一种树木,名叫射干,树茎只有四寸长,可它生长在高山上面,就能俯临百丈深渊。这并不是在高山上面射干的树茎就能够长得长些,而是它所生长的地势使它如此的。蓬草生长在麻丛当中,不需要扶植就长得挺直;洁白的沙子如果和入黑泥里,也会变得跟黑泥一样黑。香草兰槐的根叫做芷,芷虽香,如果将它浸泡在臭水当中,君子就不愿接近它,百姓也不愿意佩戴它。这并不是芷的本质不好,而是由于被浸泡在臭水里的缘故,因此,君子定居时一定要选择好地方,外出交游一定要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结伴,这样就能够防止自己受邪恶乖僻之人的影响,而逐渐接近“礼”“仁”之道。

各类事物的发生,肯定都有它的根源。人的荣誉或耻辱的来临,也必定和他自己品德的优劣相一致。肉腐朽了会生蛹,鱼枯烂了会生虫。懒散到连自身安危都不顾的时候,灾祸也就要降临了。太刚强了很容易自己折断,太柔弱了也容易自受其约束,自己邪恶肮脏,那就必然造成人们对你怨恨。把干、湿不同的柴草堆置得一样,火总会朝着干燥的一堆烧去;一样平整的地面如果有干有湿,水也总是向着潮湿的地方流去,野草和树木总是共同生长,飞禽和走兽也总是成群地居住,万物就是这样各自依从自己的同类以生存。所以箭靶一旦张设,箭也就会对着它射去;森林一旦繁茂,伐木者也就拿着斧头来了;树木一旦成荫,众鸟也就会飞来栖息;醋一有酸味,蚊蝇也自然会飞来相聚。说话有时会带来灾祸,行动有时会招致耻辱,因此,君子应当谨慎地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

……所以,没有精诚专一的志向的人,就不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在十字路上徘徊不定的人,任何一条路的尽头他都不能到达;同时,事奉两位君主的人,任何一方也都不会容纳他。眼睛不可能同时看清楚两件东西,耳朵也不可能同时听清楚两个声音。螣蛇没有脚却能凌空起飞,鼫(shí)鼠虽然具有飞、爬、游、挖、走五种技能,但它飞不能上屋,爬不能到树顶,游不能渡涧,挖不能掩身,走不能走在别的动物前面,所以依然穷困而无法可想。《诗经》里有诗唱道:“布谷筑巢桑树上,专心致志将七只小鸟哺养。善人君子,其行动要专一不邪,不但行动要专一不邪,意志也必须坚定不移。”所以君子行事应当将心志集中到一点上来。

劝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教学方法:讲授、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解说: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2、介绍司马光

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

三、解读

1、《孙权劝学》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配乐朗读)

(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2、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多积累文言词语,标注一下你觉得本文需要特别记忆的文言词语。(演示)

四、整体感知

1、大家齐读课文,读完后请几位同学复述、概括故事情节。

2、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学的效果看来不错,文章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吕蒙与鲁肃的对话。

3、由此可以看出通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那我们把人物对话部分挑出来。

五、课文研析

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全文3个人物;3次对话。

2、同学们带感情读,把握人物形象。

师:三次对话语气一样吗?

权蒙对话孙权是王,对蒙的劝说态度恳切,蒙肃同为将士,对其变化之大显示出惊异、赞叹。

3、下面我们请同学挑人物读,大家注意听,看他读的好不好?哪句话读的最好?好在什么地方?

4、哪一组同学能抛开课本,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再加工给我们来个小课本剧表演。(一组同学上台表演)

师: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演绎了一段白话《孙权劝学》,让我们也是刮目相待呀!

(解说: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充分朗读课文,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课堂气氛,很好的培养学生自读古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表演能力)

5、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六、体验反思

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说到这我们不禁想到前几天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完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七、拓展延伸

1、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书到用时方恨少。

2、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师生共勉“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板书设计:

孙 权 劝 学

?资治通鉴》

劝学————不学 (恳切) 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 (关心) 刮目相待

论议————结友 (惊赞)

劝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劝、中、假、绝”等文言实词的含义及“于、而、焉、之”等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通过探讨,使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是一个人获得教养的重要方法;

3、学习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说明道理的方法,提高说理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 熟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与工具书,疏通字词、文意并划出不理解的部分与同学讨论;

2、 完成《学习与评价》“学习过程评价”相关内容和“积累与评价”1-4题;

3、 结合文章内容,思考课本“问题探讨”第1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作为学生,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我们不仅现在要学习,将来走向社会还要不断地学习,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正如荀子所说:“学不可以已”,那么荀子是如何来“劝学”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劝学》。

二、解题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诸子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风格。

三、简介《荀子》及作者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四、整体把握

1、听录音,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黑字注音,并找出通假字。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5)、輮以为轮

(6)、虽有槁暴

(7)、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8)、君子生非异也

3、教师作朗读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要重读,有时还需要读后稍作停顿。例如,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同学们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三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4、指定三名学生朗读课文

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明确:“学不可以已”。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五、具体研习

(一)研习第一段。

1、诵读第一段,讨论并解决不理解的文言句子。

2、质疑。

3、指名翻译下列句子。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译: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每天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4、归纳“于”的用法。

5、讨论。

这一节作者是怎么阐述学习的重要意义的?

6、学生齐读第一段。

(二)研习第二段。

1、诵读第二段,讨论并解决不理解的文言句子。

2、质疑。

3、指名解释下列词语。

跂:提起脚后跟。致:达到。绝:横渡。假:凭借。

4、归纳“而”的用法。

5、请同学们找出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请同学翻译)

6、讨论。

这一节作者是怎么阐述学习的重要意义的?

7、学生齐读第二段

(三)研习第三段。

1、诵读第三段,讨论并解决不理解的文言句子。

2、质疑。

3、指名解释下列词语。

焉:。之:。

4、讨论。

这一段作者阐述学习应持有的正确态度有哪些?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5、学生齐读第三段

六、问题探讨

荀子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如果我们把这句话理解成自主学习、从师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超越前人,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说说理由。

提示:超越前人什么要先弄清楚,自主学习,从师而学的最终目的是对“教养”的追求,超越前人的核心是道德境界的提升而不是知识的拥有。

七、课堂小结

1、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什么学习什么呢?

明确: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历史和现实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国。时至今日,先贤的宏声巨音仍回响在现代都市和乡村的上空,引领着人们求善、求美。

2、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大体内容,作者连用很多比喻,反复论证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妙语连篇,具有激荡人心的力量,不愧是语言大师。请同学们根据板书试背课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运用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的好处。(课本第39页第3题)

3、完成《学习与评价》第25-26页,第5-6题。

九、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

劝学教案模板8篇相关文章:

女儿歌教案模板8篇

劳动教案模板8篇

小卫士教案模板8篇

6减法教案模板8篇

数学四等分教案模板8篇

中班幼儿语言教案模板8篇

校园欺凌教案模板8篇

健康教育教案模板8篇

笑一个吧教案模板8篇

5年级语文教案模板8篇

劝学教案模板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3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