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案,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就感,教案中的讨论环节可以为学生提供深入理解的机会,二十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部编版六上语文教案优秀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部编版六上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游记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重上江源》。“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听着这熟悉的旋律,令人浮想联翩,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它位于东经91度07分,北纬33度29分。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观看的纪录片,说一说各拉丹冬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呢。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请同学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
1、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
明确:“我”游览的是东南阳坡。从第3自然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明确: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词语有:草坝子——冰河砾石堆上——走下砾石堆,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
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感受雪山壮美
请同学们品读第5—6自然段。
1、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作者是按由远至近的顺序来描绘的。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请同学们品读第10—11自然段。
2、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触觉:写冰窟。特点:温暖。
让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句子,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及对作者的情感的把握。听觉:写风。特点:声音大(呼啸);不停息(川流不息);威力大(扫荡)。
视觉:冰体。特点:晶莹洁白;漂亮,千姿百态(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感受:是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3、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雪山的感受?
明确:第5—6自然段是从低处观赏描写,第10—11自然段是从高处观赏描写,这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韵。两次写观赏雪山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雪山认识逐渐加深,对雪山的情感步步增强。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请同学们品读第12—14自然段。
4、这几段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描写了砾石堆和坚冰之下的流水。感悟: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异壮美,我们也感受到了造物主的伟力,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篇文章语言的魅力,以及作者面对如此的美景,内心所生发出的怎样的情感震撼。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赏析句子,感受语言魅力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的语句的妙处。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_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动作的缓慢”比作“太空步”,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的严酷。
(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
明确:“行了跪拜大礼”这一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虔诚及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
(4)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明确:“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一词又赋予雪山以帝王的行为,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
目标导学二:品味写景,体会作者情感
作者在写景时,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联想想象,让学生品读课文,标画联想想象的句子。
1、作者在观赏雪山时,产生了哪些联想和想象?
明确:(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2)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3)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2、这些联想和想象中分别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1)句,“眩晕”的意思是“感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是被眼前的奇伟的景象所折服。赞美造物主的伟大神奇的创造力,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雪山就是大自然的杰作。
第(2)句,由冰山的裂纹和波状皱褶联想到树的年轮,赋予各拉丹冬雪山以生命,赞颂雪山的神奇,历史久远,如同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
第(3)句,“演绎”是“铺陈,发挥”的意思,这里是说坚冰之下的流水,是圣洁的,是长江的生命源头,从这里开启了长江的生命之旅,长江从此开启了孕育生命,造福人类之旅,这流水,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同长江一样源远流长。
小结: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描绘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美丽,并赋予雪山以生命,写景中蕴含着作者对雪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作者又通过联想和想象,抒发了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赞美。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马丽华,山东济南人。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追你到高原》,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二、故事背景
1996年,马丽华从遥远的山东来到西藏,正如三毛痴迷于撒哈拉大沙漠一样,马丽华深情地眷恋着藏北高原的雪山草地。西藏这种自然和人文“秘境”,让马丽华产生了“审美眩晕”。马丽华的足迹几乎走遍了西藏的每一个角落。她曾自豪地写道:我所能谈及的西藏已被自己的.目光注视过,已被自己的双脚接触过,已被自己的心灵感知过。多年的西藏游历,让马丽华有机会对自己的所到之处进行观察、欣赏、体验、记录,这段经历不经意间构成了她个人生命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马丽华说:从中提取的关键词,全都响亮而光彩。
三、理解词义
1、酝酿:比喻做准备工作,如事先考虑、商量、相互协调等。
2、恭顺:恭敬顺从。
3、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
4、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5、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6、历历在目:(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的在眼前。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总写各拉丹冬的特点,交代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②—?):描写“我”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发现流水,抒发情感。
五、问题归纳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富有雕塑感。”一句运用什么修辞?这句话有何作用?
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棱角多、层次分明,富有雕塑感的特点。
2、第①段的结尾句,有什么必要?
交代长江考察热及有探险者牺牲在这项事业里,说明“认识长江”是一项既危险又伟大的事业。这次“我”随摄制组接近各拉丹东也是一件危险而又伟大的事情,为下文描写各拉丹东作铺垫,引起读者的关注。
3、第②段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了各拉丹冬严寒气候停留的时间之久。增强了各拉丹冬的神秘感。为下文描写作者爬各拉丹冬山的艰难埋下伏笔。
4、写安托师傅“力大如牛”,而此时却“气喘吁吁”,有什么作用?
“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都“气喘吁吁”,侧面衬托出各拉丹东环境的恶劣。
5、作者把走路,比作劈雳舞的太空步,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比喻效果分析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幽默风趣的笔调把活动时缓慢的动作比作霹雳舞的“太空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高原反应带给作者的痛苦。
6、“蠕动”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蠕动”一词传神地写出了人在冰谷里行走时身影的渺小,侧面表现了冰谷的宽阔巨大。
7、“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请从词的角度赏析这句话。
本题运用赏析句子三步法。“卖弄”本是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的意思,这里是贬词褒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峰、冰河、冰谷等景物令人目不暇接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冰塔林奇美景色的赞美之情。
8、“眼看着兴致极高的伙伴们,大口喘着气,扛着摄影器材,翻过一面冰墙,不见了。”从对伙伴们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我”怎样的心情?
本题运用对比作用分析法。“我”正遭受着缺氧反应与新伤的剧痛,无法行动,而伙伴们却兴致高昂继续工作,在强烈的对比中表现了“我”郁闷的心情及对伙伴们的羡慕之情。
9、“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这句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
运用短句,富有节奏感,具有音律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改变冰体形态的惊讶、赞美之情。
10、第?段中“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此处的想象有什么作用?
由冰川的裂纹和皱褶想象到漫长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并通过对“是否就是年轮”的疑问,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神力的赞美。
11、结尾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和作用?
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上,交代了作者在各拉丹冬发现流水声,暗示各拉丹冬是长江的源头,寓情于景,赞美各拉丹冬作为长江源头哺育了西藏,哺育了中华文明。
六、课文
本文记述了“我”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绘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及自然景物给“我”带来的震撼,表达了“我”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部编版六上语文教案篇2
教学要求:
1.能说出在日常观察中的发现;
2.能认真听别人说话,把握主要内容,并能比较完整地转述;
3.把话说清楚明白,并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教学难点:
能真实清楚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一、交流生活中的观察发现。
(一)课件播放书中的“三幅图”
1.同学们在这三幅图中发现了什么呢?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学生说,老师及时指导)
2.这段时间我们观察了不少身边的事物,你一定有了新发现。那我们每个人就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发现。有一个要求,别人说的时候,要专心听,你要记住,你们小组的同学都有哪些发现。(学生小组交流。)
(二)好,老师特别想了解你们组的组员们都发现了什么?用“我们组的组员……”的句式说,看谁记得多。(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
1.同学们说的真多,而且说得特别清楚,老师给你们一个建议,当你要说很多个同学的发现的时候,不用说每个人的名字,可以用上“我们组,有的同学发现了……有的同学发现了……还有的同学发现……”句式。(指几名学生说。)
2.听了同学们的发现,老师对其中的一个发现可感兴趣了,那大家又对哪一个发现最感兴趣?(学生发言。)
3.如果你对谁的发现感兴趣,就去问问他(发现者)到底怎么回事?(学生提问,学生解释。)
4.我们经过交流,就会越来越明白,因此老师提议,我们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人的发现,然后以他的话题,展开交流,可以提问,可以补充,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小组交流。)
(三)老师发现有的小组交流得特别充分,而且有的同学还发现了一些特别有趣的植物。
1.指名让学生说出发现,然后其他学生提问,发现者解释。
2.老师适时介绍自己的发现。
3.你还知道哪些有意思的植物吗?(学生回答。)
小结:同学们,大千世界,真是无奇不有,如果我们有机会亲自去观察、去发现这些有趣的植物,该多好啊!
二、总结下课。
同学们,从天到地,从地到天,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非常神奇,只要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你一定会发现更多的奥秘。这一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教学反思:
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将重点都定在了发现一词上,大家都很积极,好像争着比谁的发现最多最奇,但把“观察中”忽视了,而怎么观察到的,自已观察时所做了什么,这个过程学生却大多数都是只字不提。引导学生将自已是如何观察到的,及观察时自已是否认真等过程说了出来,这就为观察的内容提供了真实性的证词。
部编版六上语文教案篇3
设计说明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因而,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中,应把目光落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觉得自己受到了教师的关注。本课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拼音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将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同桌互读等多种方式,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都有和同学交流的时间。教师在每个学生的自我表现中,还能时时发现学习落后者,进行查漏补缺。
课前准备
1、部分声母、韵母卡片,生字卡片,图片。(师生)
2、制作相关的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谈话:上节语文课咱们学习了5个前鼻韵母,小朋友们还认识它们吗?
2、开火车认读前鼻韵母an、en、in、un、ün。
3、指名说说前鼻韵母的发音要领。
师: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特别喜欢学拼音,今天拼音娃娃还要带你们一起去拼音乐园中玩。你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出发了。
设计意图:富有童真童趣的复习导入语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课
教师导入:看,拼音乐园到了,我们跟随拼音娃娃一起去看一看吧!
1、看图认识事物,进行说话练习。
(1)出示情境图,问:你在图上都看到了什么?(墙上有猫头鹰形状的钟表、窗外有弯弯的月亮、婴儿的妈妈正坐在床上哼唱着歌曲哄婴儿睡觉、床边点着一盏台灯。)
(2)相机出示音节chàng、dēng、yīng、zhōng,告诉学生:这些音节中就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四个新的韵母ɑng、eng、ing、ong。
(3)请你仔细瞧瞧这四个新韵母,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都有ng)告诉学生这叫做后鼻韵母。
(4)指导学生学习ng的读法:嘴巴张开一点,舌头平平地往后缩,鼻子出气。
(5)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同桌互读。
2、学习复韵母ɑng。
指导读音:看教师的口形变化,先发a,再发ng。
(1)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2)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比赛读。
(3)学习ang的四声:出示āng、áng、ǎng、àng,学生自由练读,随机抽读。
(4)拼读含有anɡ的音节:bāng、zhuàng、qiáng、chuāng,教师范读,教给学生拼读的方法,学生自由练读,指读,齐读。
3、师生共同小结学习步骤。
4、四人小组合作,按以下步骤学习eng。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1)读准eng的音。
不知不觉天色暗下来了,伸手不见五指,妈妈急忙打开台灯(台灯)。
①“台灯”的“灯”是由哪两个音拼出来的。
②发现eng与“灯”的韵母发音的联系。
③读好eng的发音。(先发e的音,紧接着发nɡ的音。)
(2)学习eng的四声。
引出游戏:拼音娃娃又要和大家玩游戏了,游戏规则是读准一个拼音就亮一处灯,想玩吗?
课件出示:ēng éng ěng èng
(3)出示含有enɡ的音节:rēng héng fēng dēng。学生尝试着拼读、指读、开火车读。
(4)四人小组反馈合作学习的情况。
5、学习ing。
(1)引出谜语游戏:小朋友们真厉害,拼音乐园的大厅里所有的灯都亮了,我们准备回家了,可是拼音乐园的大门不开,一定要我们猜对谜语才给我们开门。听老师读:
家住青山顶,常在蓝天飞,嘴巴似铁钩,爱吃鸡和兔。
(2)学生猜谜语(谜底:鹰)。
(3)读准ing的音。
①看墙上挂的钟表是什么形状的?(猫头鹰形)读准鹰(yīng)。提问:鹰(yīng)的韵母是谁?
②根据后鼻韵母发音的方法,猜猜ing先发哪个字母的音。
③练习发音。出示后鼻韵母ing并告诉学生猜得很对,它就是我们要学的后鼻韵母。学生自己练习发音,同桌相互练习。
④检查自练情况,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⑤小组赛读ing的四声。
⑥出示含有ing的音节:jǐngbǐngtīngqīng。小组同学互相读、指读、齐读。
6、不知不觉,已经很晚了,小宝宝还不睡觉。墙上的钟丁零零响了起来,谁来读一读?(zhōng)
(1)这儿有个后鼻韵母onɡ藏了起来,老师把它找出来了,一起读onɡ。
(2)读准ong的四声。
(3)学习含有ong的音节:zhōng hǒng sòng qióng。学生练习读,同桌互相读,跟读。
(4)拼音宝宝看小朋友们学得这么认真,还教大家一首儿歌,请跟老师读:
课件出示
nào zhōng dīng dōng xiǎng
闹 钟叮咚响,
qǐ chuáng qù shàng xué
起床去上学,
jiàn le tóng xuéwèn shēng hǎo
见了同学问声好,
jiàn lelǎo shī jūgègōng
见了老师鞠个躬。
(5)这首儿歌里还藏着我们今天学习的后鼻韵母呢!谁来把他们找出来?
(6)你来当当小老师,听听你的同桌读得对不对。
7、巩固练习。
谈话:我们认识了4个后鼻韵母,现在来做两个游戏吧!
(1)做“送信”游戏:请一名学生将四张后鼻韵母卡片分给四个同学,再请这四个同学上台来带读。(配读儿歌:丁零零,丁零零,邮递员来送信,送的`是什么信?送的是表扬信。)
(2)听音组合:将单韵母a、e、o、i和尾音nɡ发给学生,师发音,生做组合游戏。
8、学习整体认读音节。
(1)出示整体认读音节ying。问:谁会读这个音节?告诉学生这也是整体认读音节,不用拼,他跟后鼻韵母ing的读音差不多。
(2)学习ying的四声。
设计意图:由于低年级学生刚刚入学不久,注意力比较分散,40分钟学习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是很漫长的。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爱玩的特性,在教学中穿插了“送信”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整节课“由扶到放”,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当小老师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能力。
三、指导书写
引言:同学们,你们能准确地拼读这些音节吗?(míng liàng)
1、说说他们是由哪些拼音组成的。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四线格里的拼音朋友都占哪一格呢?教师范写,边写边提示:(课件出示拼音写法,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写一个音节的几个字母要靠紧一些。
3、学生自己试着在四线格中进行书写,教师巡视,纠正书写姿势、执笔方法。教师提醒学生要写紧凑。(提示:同学们写字时,身要正,肩要平,臂放开,足要安。)
4、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作业,写得好的给予鼓励,写得不好的给予指正。
5、修改自己书写的音节,同桌互查书写是否正确规范。
设计意图:本环节指导小学生在认读的基础上进行书写的练习,有张有弛,有静有动,使课堂充满了灵气。及时评价学生的作业成果,引导小学生自我评价,开放互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
四、布置作业
1、制作关于ang、eng、ing、ong、ying小卡片。
2、在四线格上书写ang、eng、ing、ong、ying各两个。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创设“小兔采蘑菇”活动情境:出示情境图,上面画着美丽的树林,绿油油的草地上“长”了许多蘑菇,这些“蘑菇”后面写着含有后鼻韵母的音节,请学生戴上小白兔的头饰来采蘑菇,然后带领大家读。
2、过渡:在这美丽的森林里,小动物们正在做运动呢!我们去看看他们都在干什么呢?
二、巩固拼读
1、请看插图,说说图上都有谁呀?他们在干什么?你能用几句话说清楚吗?
2、相机出示图中的音节和词语:游泳yóu yǒng、骑自行车qí zì xíng chē、打乒乓球dǎ pīng pāng qiú。
3、你能读一读吗?
(1)学生自由拼读。
(2)指名拼读,开火车读,齐读。
(3)你能试着用这些词语说一句话吗?同桌之间练习说,集体交流,互相评议。
设计意图:利用插图辅助教学,叙述图中内容,找出音节,采用自由读、指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巩固拼音,给学生以足够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认识生字
1、出示生字:车。这个生字你认识吗?
2、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把它记住呢?
3、给这个生字宝宝找个朋友吧!
4、你能用这个生字说一句话吗?和你的同桌先互相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评议。
设计意图:在学生拼读的基础上识字,注重扩大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知识面,指导学生采用多种识字方法,使之达到自主识字的目的,并形成能力,提高学习普通话的效率。
四、学习儿歌
1、谈话激趣:我们把汉语拼音全部学习完了。以后,我们就可以借助拼音读更多的诗歌和故事啦!
2、老师现在就有一首很有趣的儿歌,你想读吗?
3、学习儿歌《两只羊》。
(1)出示儿歌,学生找出认识的字母和音节,自己读一读。
(2)学生看图听老师范读儿歌。
(3)领读、齐读、表演读。(适当地加上活泼的动作)
(4)小朋友,你从儿歌中读懂了什么呢?
(5)引导思考:这两只小羊做得对不对?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4、认识生字:羊、走、也。
(1)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把它们记住吗?
(2)给这几个生字宝宝找个朋友吧!
(3)你能用这几个生字各说一句话吗?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评议。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借助拼音读儿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谈一谈读懂什么,有什么看法,让学生通过读,有所感悟和思考,懂得做人的道理。
反思一
1、由扶到放,注重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不仅要注重知识与能力,也要注重过程与方法。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努力做到了能扶的扶,能放的放,采用了“先扶后放”逐步放手的方法,按照“发现—探究—实践”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究新知,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保持了极大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发挥,品味到了成功的喜悦。
2、学以致用,走向生活。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汉语拼音,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学结束时,还通过游戏引导学生说说音节,引导学生们在生活中学习、实践,这些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反思二
拼音教学是基础,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又比较抽象,但还要给孩子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拼音是识字、读书、说普通话的重要工具,所以我一定要教好,孩子也要学好。现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做以下反思:
一、抓住难点,以点带面
“ang eng ing ong“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拼音教学的最后一篇课文,后鼻韵母ang eng ing ong教学关键在于“-ng”的发音。我在教学中对本课难点进行了准确定位。首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后鼻韵母的特点找出-ng。接着讲清楚发音方法——嘴巴张开一点,舌头平平地往后缩,舌根部发音,鼻子出气。所以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韵母叫“后鼻韵母”。然后通过范读、领读、指名读学会发音。在此基础上教学ang eng ing ong的发音,采用了、教、扶、放的方法,先以ang为例,先发a,滑向后鼻韵母-ng,再多形式教会学生发音。ang eng ing ong的教法与此类似,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让出时间给学生参与实践,教师适时辅导、点拨、指正。
二、融入游戏和多媒体教学
游戏教学法。利用卡片,点兵点将,听读音辨韵母和声调这些游戏方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法。利用白板将画面与音像结合起来呈现给学生,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如“复习专列——在词中找韵母——羊羊捉虫——看图学句子——拓展训练等鲜艳多变的动漫课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巩固学习效率。”
三、关注学生,面向全体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教学中我关注每个孩子,尤其是学困生。让孩子觉得没被遗忘。所以,课堂上各种形式的读是教学主线。我设计的游戏层层升级,层层推进,发现落后者,进行查漏补缺。
以上三个方面促使教学突破了重难点。让学生达到会读—会认---会写----会说---会用,从而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人无完人,课也一样,这节课同样也有缺憾:
1、过渡语不是很自然。
2、课件操作不熟练。“羊羊捉虫”孩子拼对一个摁一下,拼音就走了棉花就露出了笑脸,可遥控笔达不到效果我想到的是用鼠标点,却忽略了直接用手在电子白板上点。如果直接在白版上点,可以让学生参与互动,那样课堂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反思:1、以后做事要考虑周全。
2、做到提前试课件。
部编版六上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话题相关。
2、让学生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培养学生运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3、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保护环境迫在眉睫,每个人都应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做环保小卫士。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培养学生运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掌握从议到悟的学习方法。
教学策略
1、联系生活,打开思路
搜集、了解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人的身体健康有什么危害。先列举一些身边的环境问题,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如乱丢废弃的电池、乱丢塑料袋、一次性快餐盒使用过多、宠物随处大小便、河流中的水变脏变臭、雾霍问题、噪声污染。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身边有很多环境问题可以去发现。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到不同的地方,如学校、社区、快餐店,了解环境问题;还可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如现场观察、读报、上网、看电视、昕广播、采访群众,了解环境问题。
在搜集环境问题时,可让学生制作一些小卡片,方便课中交流。还可以拍一些照片或从报刊中剪一些图片,便于交流时让其他同学直观地感受到环境问题。
2、细化交际话题,明确如何“围绕话题”展开交流
本次口语交际要让学生能“围绕话题”展开交流,这个要求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可以通过一些教学设计,让学生在交际过程中明确要求。如,交流“我们身边存在哪些环境问题”这个话题时,可以对这个问题进行细化处理,可先对身边的环境问题进行简单、大致的分类,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垃圾污染,并在黑板上画上一个个圈表示不同的分类。再从以上分类中选取一个类别,如垃圾污染,先让学生说一说我们身边有哪些垃圾污染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判断所反映的问题中,哪些与垃圾污染有关,并将反映垃圾污染的小卡片或图片贴到黑板上垃圾污染这一类里。这个过程既能引导学生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话题有关,也能让学生明白要围绕话题交流。如果有学生说到的问题与垃圾污染没有关系,可以引导学生归到相应的类别中去。经历这样的过程,学生对“围绕话题”交流会有更加清晰、直观的.认识。
交流“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时,不要泛泛而谈,可以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如,塑料污染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围绕这个话题,提出一些简单易行的做法。如,“超市购物时用布袋,不用塑料袋”“外出就餐时,少用或不用塑料打包盒”“回收利用一些废旧的塑料制品”。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话题相关。如,讨论解决塑料污染的办法时,学生可能说了塑料污染的危害,这样的发言就与话题的关系不大,遇到这样的发言教师就要及时纠正。
3、归类汇总,选出保护环境的小建议。
在汇总保护环境的做法时,教师应启发学生总结、提炼自己的发言,将发言归类汇总。如,可以根据问题的类型进行汇总,也可以根据具体的做法进行汇总。在评选保护环境的十条小建议时,可以先组织学生讨论人选的标准。如,能不能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是不是简单易行?有了评选的依据后,再组织学生将不同的做法(这些做法也可做成小卡片)集中到一起,或小组,或全班进行讨论、筛选,可让学生说一说入选或不选的理由。最后,让学生把选出的十条建议誊写在一起,或汇编后打印出来。
把小建议张贴在布告栏里,可能要与相关的管理员沟通协商,征得管理人员的同意,这也是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良好机会。在正式张贴之前,可引导学生根据建议对象,想一想把这些建议张贴在哪里的布告栏里比较合适。教师要帮助学生将交际成果落到实处,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口语交际的现实意义。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收集身边的环境问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明确,激发兴趣
1、收集学生眼中的环境问题,可结合教材图片,从垃圾分类、水污染、大气污染、森林过度砍伐这几个角度去搜集相关资料。
2、让学生对环境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3、观察图画,引发思考。
(1)出示图片进行对比。
①出示美好环境的照片。
②出示环境遭到人为破坏的图片。
4、引出教材的四幅图片,大致了解图中分别呈现了什么环境污染,让学生直观感受生活中的环境问题。
板块二观察图片,引发思考
1、让学生交流自己在图片中看到了什么。
2、指名学生说说图片中的内容。
内容提示
图1:地面上都是随处丢弃的饮料瓶
图2:被污染的河流
图3:工厂烟囱排放出滚滚浓烟污染了大气
图4:一片森林里砍伐了很多树木,森林里树木越来越少。
3、小组交流讨论以下的问题。
提问引导
(1)我们身边存在哪些问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什么危害?
(2)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4、请学生在全班进行发言,并出示讲述者与倾听者的要求。
内容提示
讲述者: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
倾听者:判断讲述者的发言是否与话题相关。
5、发言后,组织学生对发言者作出评价:她的发言是否属于环境问题,是否说清楚了为什么要关注这个问题?
板块三课堂小结,激发情感
1、过渡:大家的意见都不错,接下来请大家在小组内选出十项简单易行的措施,印成《保护环境的十条小建议》,张贴在班级、社区等地方。
内容提示
所列举的环境问题一定要与我们自身关系比较密切,最好是亲身经历或感受很深。
2、注意借助“泡泡”提示语启发学生,如: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环境污染;没有及时关闭电源,复印纸使用泛滥等造成资源浪费。
3、在教师的指导下,修改建议,使建议更加合理,方便施行。
4、小结:通过这节课,我们知道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保护环境从你我做起。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为保护环境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学反思总结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我们与环境”,是本单元课文的一个升华。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学生感受到祖国风景的美丽多姿,那么如何使美丽保持下去呢?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关注环境问题,保护环境。
口语交际重在“说”,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尽情说,使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认识到在生活中的确存在着各种污染环境、破坏家园的不良行为,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要先让学生做好各方面的准备,让学生有东西可说。再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讨论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围绕这一话题展开深入交流。在学生“说”时,教师也要认真听,并及时纠错。
本次口语交际的另一个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能充分意识到保护环境不是一句空话,保护环境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基于这一认识,整堂课的情境设置均围绕环保问题展开,教师尝试让学生回顾生活中存在的破坏环境的行为,然后自设情境,力求激起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在自设情境中自我反思,从而迁移到生活中。
部编版六上语文教案篇5
设计理念:
那本课利用多媒体课件(或挂图)创设情境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在认识生字中引导学生发现一些生字的构字规律,教给识字的方法,力求实用结合。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了解儿歌地内容。
2、认识“鼠、咪慢、眯、胡、须、迷、湖、饱、刚、抓、谜”这12个生字,会写“欢、咪、洞、猫、饱、迷”这6个生字。
3、初步懂得形声字得构字方法。
重点:
认识“鼠、咪、慢、眯、胡、须、迷、湖、饱、刚、抓、谜”这12个生字,会写“欢、咪、洞、猫、饱、迷”这6个生字。
难点:
初步懂得形声字得构字方法。
课型:
新授课
方法:
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性学习。
教具准备:
1、课文中“老鼠偷米,猫半眯眼睛等待老鼠,最后将老鼠捉住”的动画课件或有关插图。
2、生字卡片或有关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1、课件演示课文中“老鼠偷米,猫半眯眼睛等待老鼠,最后将老鼠捉住”的情境(或出示挂图)同学们,你能用子集的话说说图上的故事吗?(让学生自由说)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儿歌《猫和老鼠》,齐读课题。
二、自主认读,读准字音
1、借助拼音,自由读儿歌。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认读生字。
(1)让愿当小老师的学生待大家认读自己会读的生字。
(2)开火车认读生字。
(3)去掉拼音认读生字。
三、再读儿歌,整体感知
1、指名读儿歌,其它同学边听边再人为读得不够准确得地方做上记号,读完后再互相评一评。
2、小组内互读,把读错地字找出来,互相纠正。
3、再自由读儿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四、做游戏,记生字。
按顺序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让学生一看到这个生字,就能把待游这个字的一句儿歌念出来。例如:出示“鼠、米”,学生立即能说出“小小老鼠,出来偷米。”念的失火还可以配上动作。
五、总结并布置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让愿当小老师的学生待大家认读自己会读的生字。开火车认读生字读儿歌,整体感知。做游戏,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认读生字
认读“鼠、咪、慢、眯、胡、须、迷、湖、饱、刚、抓、谜”这些生字。
二、引导发现,认识生字构字规律
1、出示“咪、眯、迷、谜”这几个生字。让学生说说在“咪、眯、迷、谜”这些生字中发现了什么。
2、老师小结:这几个生字都是由“米”字加部首组成的。这样的'字叫形声字。这些字的部首跟它们的意义有关,其另外一部分跟镀音有关。我们以后还会学到许多这以类字。
3、你还发现以上几个字有什么特点吗?(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字加上的部首与表示的意义有关。例如:我发现小花猫用嘴咪咪叫,所以“咪”字示“米”字加上“口”;眯着眼睛跟眼睛有关,所以“眯”字示“目”字旁。)
三、组词说句,发展预演
1、挑选你最喜欢的。字组词说话。
2、读一读。(出示课后习题2)
四、指导书写,学会生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欢、咪、洞、猫、饱、迷”这6个生字,让学生看看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再说说要注意什么。
2、学生汇报6个字中人最难写的字。老师随机教学生认识新部首。
3、教师范写“欢、咪、洞“这三个字,提醒学生注意本课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写得左窄右宽,谜这个字书写时要注意笔顺和各部分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
4、学生描红、写字。
5、师生共评,在写得好得同学得作业本上盖上红花。
部编版六上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1.认识“姑、娘”等七个生字,会写“只、星”两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七星瓢虫是益虫。
3.读好文中的对话。
教学准备:课件、动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棉花(课件),认识棉花。
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棉花地里看一看,你们看到了什么?
师:(课件出示棉花图)让我们亲切地喊出它的名字吧!
2、板书课题,认识认识生字“姑”“娘”,读好轻声。(“花”、“娘”)
板书课题。学习生字“姑娘”,特别注意轻声。
齐读课题两遍。
师:小朋友们,仔细的观察图,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棉花姑娘的样子。
过渡:好美的棉花,好美的棉花姑娘啊!你们想走进她的故事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让我们一起走进棉花姑娘的故事吧!(播放动画片)
2.生观看。
师:同学们看得都很认真,你觉得故事有趣吗?那你们想不想自己试着把这个故事读一读呢,能这个故事读下来一定很了不起,来,试试吧!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行。如果在读的过程中你们遇到生字,就用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并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开始读吧!
学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棒, 那老师要考考你们。(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这里有几个生字,认识的,就大声念出来 ,学生自由读。
谁愿意当小老师带大家读一读?齐读。
3、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刚才我们课文也读了,生字也认识了。现在,请你用课文中的句子告诉我,棉花姑娘到底遇上了什么麻烦?
学生读句子回答,相机出示课文第一句:棉花姑娘生病了,叶子上有许多可恶的蚜虫。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板书:蚜虫。
你们知道蚜虫吗?
(课件出示蚜虫图)
你们看,这就是蚜虫。蚜虫的身体圆圆的,有很多种颜色。你别看这些小小的蚜虫,它们可是棉花姑娘最大的敌人,专门吃一些植物的汁液。它们是农业的害虫。
你们想想,这些蚜虫在棉花姑娘身上会做些什么呀?
唉,都是蚜虫惹的祸。你觉得这些蚜虫怎么样?(坏、讨厌)书本上有个很好的词语描写它们(可恶)
是呀,这些蚜虫多可恶呀。那你能把这句话读一读吗?
多可恶的蚜虫呀,谁再来读一读。
多讨厌的蚜虫呀,还有谁也想来读读。
是呀,浑身长满蚜虫是件多么痛苦的事呀。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2)这么多可恶的蚜虫爬到了棉花姑娘的身上,她感到(难受、伤心、有气无力)
出示句子: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
难受的棉花姑娘多么——伤心的棉花姑娘多么——
是呀,我想小朋友心里也跟棉花姑娘一样在焦急地盼望医生来给她治病。谁来读读一种盼望的语气。
多焦急的棉花姑娘呀,谁还想来读一读?
棉花姑娘睁大眼睛,分分秒秒地盼啊盼。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下面我们再把第一段的两句话连起来读一读。
4.老师已经感受到了棉花姑娘难受的样子,那,都有哪几位动物医生给她治病?赶快自由读读课文吧!
5.指名回答。(相机贴动物图片)
6.这几位动物医生分别捉哪里的害虫?
(师相机板书:燕子(图) 空中飞的
啄木鸟(图) 树干里的
青蛙(图) 田里的
七星瓢虫(图) 蚜虫
三、读中感悟,理解课文
1、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这么多动物医生来给棉花姑娘治病,那,到底是谁治好了棉花姑娘的病呢?(是七星瓢虫。)
七星瓢虫真厉害呀。请小朋友们自己读一读第5自然段。
(1)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没有医生来给棉花姑娘治病,棉花姑娘正伤心难过呢。
(出示:忽然,一群圆圆的小虫飞来了,很快就把蚜虫吃光了。)
这一群圆圆的小虫就是(七星瓢虫)
他们很快就把蚜虫吃光了,他们的本领大吗?
是啊,七星瓢虫的本领真的很大,他是捕食蚜虫的能手。一只七星瓢虫一天可以吃掉一百三十多只蚜虫呢,他是农业的好帮手,是益虫。
多厉害的七星瓢虫呀。你们喜欢它吗?(喜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句
(2)七星瓢虫的本领这么大,棉花姑娘看到他时露出了什么表情,她会对七星瓢虫说什么?
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棉花姑娘惊奇地问:“你们是谁呀?”)
谁来当一回棉花姑娘,带着惊奇的表情读一读这句话
多惊奇的棉花姑娘呀。谁还想当一当棉花姑娘?
我们一起来当当棉花姑娘吧。
(3)学习第三句
这个时候,七星瓢虫是怎么把自己介绍给棉花姑娘的呢?自己读一读。
(出示:小虫说:“我们身上有七个斑点,就像七颗星星,大家都叫我们七星瓢虫。”)
谁当一当七星瓢虫?谁还想来当一当七星瓢虫?
我们一起来当一当七星瓢虫。
2、学习第六自然段
七星瓢虫本领这么大,有没有治好棉花姑娘的病呢?(有)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六自然段吧。
(出示:不久,棉花姑娘的病好了,长出了碧绿碧绿的叶子,吐出了雪白雪白的棉花。她咧开嘴笑啦!)
棉花姑娘的病好了,她的心情会怎么样?
请你高高兴兴的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男女生赛读,比一比,谁更快乐。
棉花姑娘的病好了,她咧开嘴开心的笑啦,她长出了什么样的叶子?(碧绿碧绿的叶子)
你还能用碧绿碧绿的形容什么?
棉花姑娘长出了碧绿碧绿的叶子,还吐出了怎么样的棉花?(雪白雪白的棉花)你还能想到雪白雪白的什么?
师:你们真了不起!你们太棒了!让我们再次怀着开心的心情地朗读第六自然段吧!
四、观察描红,指导书写1师:今天,小朋友学习得这么快乐。我们一起来写写字吧。 (出示生字“只”、“星”)
2仔细观察他们住田字格的什么位置,等下可以让他们在新家住的舒舒服服的
3生提醒要书写时要注意的地方(“只”最后一笔是点,“星”的日要扁一点,生的第二横最短,第三横最长,竖在竖中线上)
4学生描红练写,师巡视指导。
附:板书设计:
30.棉花姑娘
燕子(图) 空中飞的
啄木鸟(图)捉 树干里的 害虫
青蛙(图) 田里的
七星瓢虫(图) 蚜虫
部编版六上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茅膏菜和猪笼草的外形特点,知道它们是怎样吃虫的,以及能吃到虫子的原因,感受自然界的神奇,激发对植物的探究兴趣。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举例说明方法的作用。
3、能够尝试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两种植物在写作方法上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学习作者的表达顺序,为仿写做铺垫。
教学重点:
1、了解茅膏菜和猪笼草的外形特点,知道它们是怎样吃虫的,以及能吃到虫子的原因,感受自然界的神奇,激发对植物的探究兴趣。
2、能够尝试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两种植物在写作方法上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学习作者的表达顺序,为仿写做铺垫。
教学难点:
1、了解吃虫的原因。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举例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9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自然中的两种植物,大家还记得它们是谁吗?——(板书:茅膏菜猪笼草)
2、平时我们看到的大都是虫子吃植物,而这两种植物却是?此时你有什么问题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先来看看茅膏菜为什么能够吃掉虫子。
二、引导学习“茅膏菜”部分
理解茅膏菜为什么能够吃到小虫子?
1.抓住“柔毛、黏液”,联系“马上被它粘住”,体会黏液粘性很强,并联系资料知道黏液还能消化小虫。 (依据学生发言出示句子)
预设:
学生能抓住“柔毛、粘液”并联系下文“要是小虫落在上面,马上就会被它粘住”,知道茅膏菜是靠粘液粘住小虫子的。教师可继续引导学生关注“马上”,体会柔毛上的粘液粘性很强,所以粘小虫子的速度很快,让小虫子跑不了。
2.出示资料,知道黏液还能消化小虫,感受神奇。茅膏菜的叶子上长满了感觉灵敏的、像露珠一样的柔毛,上面布满腺体,能分泌消化酶。当昆虫飞过来来取食时,叶子卷起,最终把小虫消化掉。自己读一读,谁来说说你又体会到什么?
过渡:你们发现了吗?就是因为这位同学把茅膏菜的外形上有粘液和它粘住小虫子联系起来思考,就知道茅膏菜为什么能吃虫了。
(出示表格,提示学生联系思考)
这样的粘液,让你有什么感受?(神奇)那你们想不想看看这神奇的粘液啊!(出示图片)
3.抓住“又嫩又绿”,知道茅膏菜还用颜色和新鲜吸引小虫,体会美丽、神奇。过渡:茅膏菜除了有黏液粘住和消化小虫子,还有什么原因能让茅膏菜吃到小虫子?
预设:学生能关注到“又嫩又绿”,结合生活实际,叶子对吃虫有什么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茅膏菜的叶子除了绿,还很嫩,自己要是小虫子,也肯定想
飞过去咬一口。进而使学生体会到叶子的吸引作用。
4.播放视频,使学生知道半月形叶片能够紧紧卷住小虫的作用。
过渡:还有什么原因让茅膏菜吃到虫子?与后边吃虫哪有联系?
(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先播放视频)
看完视频,如果你就是那个小虫子,你浑身什么感觉?
预设:学生能通过看视频,发现半月形的叶子能够紧紧地卷住,使小虫难以逃脱,非常神奇。让学生带着观看视频的感觉再来读这句话。学生能够抓住句子中的“紧紧地卷、怎么”读出茅膏菜的叶子把小虫卷得很紧。
5、总结原因,再次深化神奇的感受
我们看,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是把茅膏菜的样子和怎么吃虫联系起来想,知道了它为什么能吃到虫子。你能看着表格把茅膏菜为什么能吃到虫子总结一下吗?
自己说说,指名说
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体会茅膏菜是捕虫能手,感受吃虫植物的神奇。
过渡:第一自然段学到这里,你知道茅膏菜为什么能够吃掉小虫子了吗?如果让你给它起一个名字,你会起什么?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吃虫的能手”,“吃虫的专家”等等
过渡;一种不能移动的植物,却能成为吃虫的能手,你有什么感觉?(神奇)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比较第一部分中描写吃虫部分的异同,体会举例子对于表现事物特点的作用。
1.描写吃虫部分比同,引导学生认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过渡:通过课文第一自然段,特别是后两句对茅膏菜是怎样吃掉虫子的描写,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吃虫植物的神奇。那在课文第一部分里,还有没有写茅膏菜吃虫的内容呢?(第2自然段)
既然都是写吃虫的内容,那么第1自然段的最后两句和第2自然段会不会有什么相同之处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这两部分内容,找一找它们的相同之处。预设:学生浏览相关部分后,能够抓住“粘、卷”发现,这两部分在写茅膏菜吃虫的经过,特别是主要的吃虫动作时都是相同的。
2.两部分内容比异,体会举例子能够生动表现事物特点的作用。
过渡:既然茅膏菜吃虫的过程都是一样的,课文为什么还要写第2自然段的呢?它们会不会有什么不同之处呢?请大家再来读读这两部分内容,比一比,这两部分内容有没有什么不同之处?
(出示两部分内容)
预设:学生能够发现,在第二自然段里,课文不仅写茅膏菜是怎样捉虫的,还描写了苍蝇被捉时的声音、动作。
3.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词或短语朗读这一段,感受画面的生动。
有感情的读一读,抓住描写不同的语句中你感受到什么?
指名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闭眼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举这个事例有什么好处?
预设:学生能在朗读中逐步感受到,有了这些内容,能让自己想象出苍蝇被吃时的画面,更加感到茅膏菜是吃虫的能手,非常神奇。如果学生说出“生动”有困难,教师可在引导的基础上点明。
总结:这也就是举例子对表现茅膏菜这种事物特点的`作用!也正是因为课文举了
●花花绿绿能吸引小虫子
●长长的,又宽又大的叶子,这是因为上面挂着捕虫袋。
●细毛上有蜜汁能够更好地吸引小虫
●袋口和内壁很滑让小虫难以逃脱
●袋底有“积水”小虫被腐??
情境朗读第4自然段,体会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使事物特点更真实。
1.以读代讲,进一步体会猪笼草是吃虫的能手。
过渡:课文还有哪儿能看出猪笼草是吃虫能手?你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把最能表现它是吃虫能手的词语突出出来。
(出示第4自然段)
有一次,一位植物学家看见一条蜈蚣跌进猪笼草的袋子里,半截身体露在袋外,正竭力挣扎想爬出袋子。可是那袋里的半段身体,已经腐烂得不成样子了。
评读:我听出来了,你突出“竭力”,为什么这样读?其他同学你怎么读?学生抓住“竭力挣扎、已经、不成样子”等词,体会出猪笼草吃虫本领强,真是吃虫的能手。
小结:这个猪笼草吃蜈蚣的例子与茅高菜的例子一样,具有真实、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描写很生动。
四、仿照课文对两种吃虫植物的描写,介绍捕蝇草。
过渡;在自然界中除了茅膏菜和猪笼草以外还有许多吃虫植物,你还知道其他的吃虫植物吗?
老师这里也有一种吃虫的植物---捕蝇草,请你模仿课文描写两种吃虫的植物的段落,介绍捕蝇草。
介绍步骤:
1、看视频,知道捕蝇草是怎样捉虫的。
边看边思考:捕蝇草怎么捕虫的?把你看到的说说。
教师告知学生哪里是捕虫夹、刺毛。
预设:刚才茅膏菜主要是通过“粘、卷”这两个动作写出吃虫子的过程,那捕蝇草是主要通过合上捕虫夹,交叉刺毛吃虫的。
2、出示文字资料,
自己读读,说说选哪个资料?理由是什么?
预设:通过文中两种植物的学习,学生能够发现要选与吃虫有关的内容进行介绍。
请你把这几处连起来,说成一小段话。
自己说说,指名说,其他人听帮忙修改
作业:
完成仿写。
阅读其他吃虫植物的资料,可以试着像课文那样,完整的介绍一种吃虫的植物。
板书:
吃虫的植物
样子
茅膏菜
吃虫专家怎样吃虫
猪笼草
举例说明
部编版六上语文教案篇8
教学要求:
1.通过交流平台,交流读书和积累的方法。培养积累能力。
2.通过词句段的运用,学习带“得”字句子的特点,并加以运用。
3.会用词语接龙的形式说句子。
4.掌握书写提示中字形的特点,并书写漂亮。
5.积累古诗,体会中国诗词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词句段的运用,学习带“得”字句子的特点,并加以运用。
2.会用词语接龙的形式说句子。
课前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全班交流介绍自己的读书、积累的方法。
2.你觉得谁的方法比较好?
3.你打算今后怎么做?
二、词句段运用。
1.(出示第一组句子)
读句子,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a.小组交流。
b.全班汇报。
“得”字前面都是表示动作的词,后面用的是形容动作的程度。
c.仿照写一写。
2.(出示第二组句子)
读一读,说说你的发现?
a.小组交流发现。
b.全班汇报。
前半句句尾的词用在后半句的开头,就是用接龙的形式写句子。
c.自己尝试说一说。
d.小组合作说句子。
三、书写提示。
我们的汉字博大精深,要想写美观就要找出汉字的特点。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出示汉字)
1.观察汉字,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都有撇捺。
2.你觉得怎样写才能把这些字写美观?
撇捺要写得舒展,字形就优美。
3.先在书上描红,再写一写,注意撇捺的特点。
4.学生字形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交流、评价。
四、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采莲曲》学生边欣赏图片教师边诵读。
2.说一说,古诗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场景?
a.小组交流。
b.汇报
3.生诵读古诗。
4.尝试背诵。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因为提前让学生做了预习,这节课的教学进展比较顺序。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交流,用词语接龙的形式说句子说得非常精彩,背诵古诗环节课堂气氛比较热烈,学生积极性很高,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部编版六上语文教案优秀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