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作为新教师的指导手册,帮助他们快速适应教学环境,制定教案能够鼓励教师进行反思,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下是二十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岳阳楼记》优秀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篇1
一、预习
背诵课文。
二、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了解文章大意。
三、正课
1、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那。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开,放晴。
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
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
薄暮冥冥:薄,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
忧谗畏讥:谗,谗言,诋毁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
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
2、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色。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
3、请学生翻译第5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呢?微,无、没有。
4、再次朗读这篇文章。
四、小结
1、一词多义。
国防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有时而或长烟一空
国国家国恒亡或
国都则有去国怀乡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处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通过初极狭,才通人
居居住面山而居通顺利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停了居十日通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开朗则有心旷神怡
旷
宽广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古今异义。
古义:规律增其旧制古义:详尽前人之述备矣
制备
今义:制度今义:准备
古义:日光至若春和景明古义:曾经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景尝
今义:景物今义:品尝
古义: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
今义:微小
3、通假字。
具,同俱,全,都百废具兴
属,同嘱,嘱咐属予作文以记之
4、虚词。
来属予作文以记之代词:他,他们其必曰
以因不以物喜其语气词其喜洋洋者矣
凭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代词:他的必先苦其心志
用来所以动心忍性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背诵课文。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并尝试背诵课文。
2、识记文言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3、能找出过渡性的词句,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
2、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多媒体出示词句练习。
a.解释词义:
(1)乃重修岳阳楼
(2)属予作文以记之
(3)予观夫巴陵胜状
(4)此则后阳楼之大观也
(5)前人之述备矣
(6)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7)若夫霪雨霏霏
(8)薄暮冥冥
(9)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10)至若春和景明
(11)而或长烟一空
(12)宠辱偕忘
(13)或异二者之为
(14)是进亦忧,退亦忧
b.翻译: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微斯人,吾谁与归?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精心导入
1、以赏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导入课文。
2、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三、解难答疑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2、请学生说说预习感受。
3、学生质疑,小组讨论后,教师点拨明确。
4、学生自由朗读刚才自己有疑难的语句,进一步疏通句意。
四、研读分析
本文做到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高度融合,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1、请同学们找出对应的语段或语句。
2、第一节的“谪守”与第二节的哪个词对应?他们被“谪”后的心情会怎样?
[明确]“谪守”与“迁客”对应。
3、第二节中有一个过渡句,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迁客”之“情”的描写,请找出来,读一读。
[明确]过渡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异”,那么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有不同呢?
[明确]“物”“异”而“情”“异”:阴冷险恶——悲;春光明媚——喜。
5、“古仁人”的“览物之情”又怎样呢?他们是怎样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呢?那么,他们以什么为“喜”,又以什么为“忧”呢?
[明确]“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以“天下”为“忧”,以“天下”为“乐”。
6、作者把“迁客骚人”与“古仁人”作比,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既是自勉,更是劝慰友人。
7、另外,本文能做到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高度融合,还得益于几个关键性词语的恰当地配合使用,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明确]“观夫——然则——若夫——则有……者矣——至若——则有……者矣——嗟夫——然则——噫”这些标志性词语的运用,使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教师小结:全文先以叙事带出写景,然后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最后由情抒议,点明全文主旨。做到了情、景、议的高度融合。
板书(多媒体显示)
迁客骚人谪古仁人
以“阴”悲,以“晴”喜“览物之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即景抒情)(由情入议)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体会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五、尝试背诵全文
1、教师指导背诵:
a.全文结构:叙事——写景——即景生情——议论抒?
b.抓住关键词句:
谪守——观夫——然则——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则有……者矣——至若——则有……者矣——嗟夫——然则——噫
2、学生尝试背诵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岳阳楼记》这篇文章,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赏析,去探究,比如还有文中的对偶句,凝练优美的四字句等等,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常读常新。阅读这样的文章,会旷达我们的心胸,照亮我们的灵魂。
七、布置作业:
1、熟练地背诵全文。
2、仿照课文3、4两段,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即景抒情的文章(可以尝试用文言文创作)。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一、导入
以一篇时文作为课文教学的导言。教师先请一位同学朗诵这篇文章。文章点明了《岳阳楼记》的三大优点:写景好、政论好、人生观好。教师顺此带领学生进入课文。
二、读讲
把课文立意新(政论好、人生观好)与语言美(写景好)作为重点。采用反复朗诵课文并当堂背诵的方法,在不断吟诵中深化对重点问题的理解。
第一节: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及原因。
第二节:欣赏洞庭湖全景。体会转折句的作用。
第三节、第四节:把握景与情的关系,落实对字词、表现手法的理解。
第五节:理解全文的主旨。
以上教学过程中,朗读形式多样,背诵则结合讲析逐步进行;以读为主,读读讲讲。
三、辨异
罗列一些意见不一的解释性内容,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判断,去决定取舍。
如“而或长烟一空”有两种解释:
①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
②雾气充满天空。
要求学生对比着结合课文分析。
四、归纳
着重从语言方面去探究,分别从词语、句式、修辞、节奏等方面去概括、归纳:
1.词语——炉火纯青,如“衔远山,吞长江”。
2.句子——精练形象,如四字句式中,有成语、对偶句、排比句等。
3.修辞——巧妙运用,如对偶,对比、排比、借代等。
4.节奏——抑扬顿挫,具有音乐美。
五、补析
教师还强调了文章开头及结尾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开头似乎平淡,其实包含了作者对滕子京的赞颂,对当时政治的不满,结尾既是对古仁人的爱慕称赞,又是作者政治理想的表白,也是对朋友的劝勉,情在意中,意在言外。
评析:
方伯荣老师设计的此教例朴实、淡雅,似乎平淡无奇。 实际上它很讲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教者注意了如下方面的“组合”。
1、内容的组合。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主、适当引进课外内容;教材内容中以单纯性理解为主,适当插入思辩性内容。
2、方法的组合。教学中以诵读为主,配合以讨论法、问答法、讲析法。新课的导入别具一格,实际上是运用了铺垫式的先入为主法(起定向作用)。
3、程序的组合。教学中以循序渐进的推进为主——导入、读讲、辩异归纳、解析等步骤环环相扣,同时注意适当重复和迂回——“归纳、中的内容就是“读讲”内容的深化和条理化。
4、节奏的组合,主旋律是学生的诵读、反复出现并且不断变化方式,中间插入其他各类教学活动,从而形成疏密相间、跌宕有致的和谐共振。
所以,此教例看似乎淡平淡却含有丰富的“潜台词”。
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是语文教师策划水平的体现。恰当的组合不仅能使教师完满地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有益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能力因素的健康发展,日常教学中的只讲不读、教师单边活动、教学程序杂乱、教学无法深入等等现象,都与组合不当有关。教师中真正从理性的角度来思考教学的“布局谋篇”的,似乎还为数不多。从这个意义来讲,此教例提醒着我们: 请注意课堂教学的组合美!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通过与两类人的比较,能说出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
2、正确把握文章的。
3、理解作者忧乐观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通过对作者忧乐观的评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过程:
一、美景欣赏
自读课文,划出描写岳阳楼景色的句子,读一读,试简要概括它们的特点,并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情感体验
1、划出文中描写人们欣赏景物所产生的情感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有什么不同。
2、造成他们产生不同感情的原因是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试作分析。
三、作者之志
1、面对这样两种人的表现,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作者具有的宽广胸襟和的政治抱负。
四、文章
1、滕子京是否属于“仁人”?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2、你认为这篇文章的是什么?
五、“仁人”之心
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范仲淹身上,我们看到了忧国忧民的责任心和先苦后乐的忧乐观。面对这样的“仁人之心”,你有怎样的感悟。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
六、学(教)后记
七、随堂练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加点字词
⑴古仁人之心()
⑵或异二者之为()
⑶先天下之忧而忧()
⑷微斯人()
2、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古仁人”的“忧乐”与“迁客骚人”的“悲”“喜”形成鲜明对比,前文中概括写“迁客骚人”的悲的句子是“”,喜的句子是“”。
4.文段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表达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5.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a此段文字在《岳阳楼记》中是显示的段落,作者在此段中抒发了自己的远大抱负。
b此段文字探究了古仁人的博大胸怀,揭示了古仁人与上述两种人不同的思想根源。
c此段文字在前文写景的基础上阐发议论,点明全文的中心。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掌握重要加点字词。
2、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重要加点字词。
2、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教学过程:教师个人修改意见
一、作者介绍,解题。
同学们预习了《岳阳楼记》(板书),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古代散文,作者是范仲淹(板书)。范仲淹,字希文,北宋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幼年时代家境贫寒,在母亲下,发愤读书并怀有大志。公元1015年考取进士。后来曾经镇守西北边疆,抵抗西夏,使西夏不敢进犯。1043年任参知政事,任职期间,敢于直言,实行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政治改革,不幸遭到排斥被贬到邓州任太守。《岳阳楼记》便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所请而作。作者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作者的生平情况以及经历要详细介绍。
滕子京与范仲淹同榜考中进士,两人的友谊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由于范仲淹的举荐,藤子京先知泾州,后知庆州。庆州任上,被人诬告擅自动用官钱十六万贯,终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
范仲淹很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
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小黑板,指名学生给下列字注音:课前布置预习作业。
谪(zhé)属(同“嘱”zhǔ)霪(yín)
霏(fēi)樯(qiáng)楫(jí)
冥(míng)谗(chán)偕(xié)
三、解释下列加黑的词(括号中为答案):
1谪守巴陵郡(做州郡的长官)
2越明年(到了)
3政通人和(顺利)
4增其旧制(规模)
课文翻译让学生自由完成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巩固重点词、句翻译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写作意图
3、理解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
能力目标
1、诵读指导
2、中考知识迁移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
2、结合实际领会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旷达的思想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第二十七课《岳阳楼记》请大家观看幻灯片现在大家所看大到的图片即是岳阳楼的岳阳楼使建于唐代,现在我国湖南境内,它和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南方三大名楼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名传四方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现在大家欣赏到的是岳阳楼的两幅远景图
二、复习
(一)下面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
1、了解了本文的文常知识以及写作背景
2、疏通全文文意
3、概括段义
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引出下文抒情
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暗一明,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比
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
(二)知识检验
1、《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
庆历三年,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私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
2、解释下划线词语
增其旧制通“增”增加扩大
前人之述备矣详尽
日光至若春和景明日光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曾经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
百废具兴通“俱”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3、翻译下列句子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看到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2、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矣
登上这座楼,就有离开国都思念家乡之意,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和悲伤的心情到了极点
3、或异二者之为?
或许不同于上述两种人的心情?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再乐
三、讲授新课
(一)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新课
师:请大家看图片,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请判断这是表现哪段内容的图片?(第二自然段)
师:第一自然段交待了滕子京的政绩和写作缘由从表达方式上属于叙事
师:这一段的内容安排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师:作者的写作思路由第一自然段的叙事转入写景再转入抒情表明由写景转为抒情的句子是(览物之情的无异乎)
(二)再请同学看这幅画面这又是表现哪段内容的图片?(第三自然段)
师:齐读3自然段思考:
1、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悲的气氛;以己悲)
2、第3段写悲景抒悲情,找出体现“悲”景意味的词句;体现悲情意味的句子
3、朗读时语调应表现为?(语调较低沉)
(三)再请同学看这幅画面这又是表现哪段内容的图片?(第四自然段)
师:齐读4自然段思考:
1、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喜的气氛;以物喜)
2、第4段写喜景抒喜情,找出体现“喜”景意味的词句;体现喜情意味的句子
3、朗读时语调应表现为?(语调较高、轻快)
4、以上两个自然段从内容和表达方式上是相同的,都是写景议论相结合
(四)师:齐读5自然段思考:
1、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们有什么不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指古仁人这里暗指滕子京,从而表示对友人的劝勉之意)
3、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的意义
4、师:结合当今时代,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给你怎样的启示
抒情转入议论
(五)诵读指导
在刚才同学们齐读课文的时候,帮大家简单的概括诵读的方法,下面系统的给大家归纳诵读的方法并加以实践练习
语调语调的高低与朗读的感情色彩相联接
较高——表达轻松欢悦、激愤热烈的感情
较低——表达沉重忧伤、低回婉约的感情
练习三、四自然段
重音以语意的主次为依托
即,作者着意突出的内容就要加上重音
练习
节奏节奏即停顿,其原则首先是不破读
练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属于作文以记之
以上方法请同学们熟记,并在实践中运用巩固诵读指导就到这里
(六)知识迁移练习
1、一词多义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初极狭,才通人
国国恒亡通正通人和,百废具兴
则有去国怀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或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居面山而居
居十日旷土地平旷
则有心旷神怡
2、下列词语中“薄”字与“薄暮冥冥”中“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厚此薄彼b日薄西山c广种薄收d厚今薄古
四、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五、作业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篇7
学习目标:
1.品味写雪景语句的精妙。
2.感悟雪中赏景的深沉之情。
3.学习白描写景的手法。
学习重点:1.品味写雪语句的精妙。
2.学习白描写情手法。
学习难点:感悟张岱的深沉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自古风花雪月之事,必能引起文人墨客心头的悸动,特别是遇到洁白的大雪,更是能触动他们容易骚动的心。你所学过见过的诗词中带有雪的你记有多少呢?(学生做得,不一而足,教师要多鼓励,多赞扬)喔!同学们掌握的还真不少,足见大家的知识的渊博。在刚才大家所展示的诗句中,柳宗元的《江雪》,我为觉得写雪最为突出,现在大家一起来吟诵一下吧!
(学生吟诵)很好!大家从诗中看到了什么样的雪景?(学生可能说出多种情况,教师最后总结。)这真是:天无飞鸟、路无行人,天寒地冻,万籁俱寂呀!从此雪景中你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呢?(提示学生可以参考刚学过的《小石河潭记》的作者介绍)孤独,凄凉,因被贬而悲伤的情感。同样是在冰天雪地之中,我们今天来看看清朝的张岱是什么样的心境呢?
二、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读记)
三、作者简介。
张岱: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四、踏雪赏景
1.现在我们就跟随张岱一起来领略西湖雪景的美丽吧。请齐读课文(学生齐读)找出文中张岱都看到了哪些雪景?
学生找出: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雪景吧!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读了此句你想到了哪句诗?
学生答: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这句写出了西湖的什么的雪景?
学生会到许多答案,教师总结:天无飞鸟、路无行人,天寒地冻,万籁俱寂。些两句的意境是多么的相似,可见此二人都有什么样心境?
学生答:孤独。
3.我们来看“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
句中“沆砀”是什么意思?白气弥漫的样子。
句中三个“与”是不是太多了,有些啰嗦呢?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去掉。
学生答:(三个与字把天云山水连在了一起,更能显示出天地之间的苍茫。如果是去掉了,就显得界线分明,没有苍茫之间意了。)
你说的太好了,大家给他鼓掌!
4.我们再来看“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
我们平时来说长堤应该用一什么?亭子用一什么?船用一什么?人用两三什么?
学生说:一条、一座、一艘、两三个。
我们能把这些量词换掉吗?
学生答:不能,用痕、点、芥、粒,显示出这种景物在天地之间的.苍茫,渺小,如果换掉了就显不出其渺小之境了。
你说得真好!大家给他鼓掌。
五、赏雪悟情
1.张岱能写出这么美的雪景,如果用文中一个字来评价他的话是哪一个字?
学生答:“痴”
那我们能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到他的“痴”呢?我们小组之间可以做适当的交流。
学生答: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去看雪。
在更定之后去看雪。(更定:时间上是晚上七、八点钟)
张岱在这种情况下去看雪,不但可看出他的“痴”,更能看出他的孤独与清高。
2.等张岱来到湖心亭,亭中已经有人了,这真是:莫道君来早,更有早来人呀!
如此说来,亭中早到之人,也应该是“痴”于雪景了。
那么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金陵人的痴?学生小组讨论作答。
比张岱来的更早,准备有酒食,预计停留时间很长,在时近年关,却不回家,在此看雪。
金陵人见到张岱是怎么说的?
学生答:“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用自己的话怎么说?
学生答: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
我们把句中的这样空白,你能填上什么样的词语?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的人?
学生可自由发言,鼓励不同的评价,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
3.张岱遇到金陵人,也算是志同道合了,有道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为什么金陵人邀张岱饮酒,张岱却“强饮三大白而别”,(强做何解释?强是勉强)而不是多喝几杯?
学生答:张岱独自赏雪的兴致已经没有了,所以也就没有继续停留的想法,就离开了。
你说得真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张岱还真是一个独立特行的人,也足见其不愿与他人为伍的孤傲。
4.张岱见到亭中之人,问其姓氏,却答是“金陵人”,这不是所答非所问吗?难道是他们有问题?(学生小组讨论作答)学生可能很难抓住重点,教师此处经总结一下。
这更显出张岱对故国的思恋之情,还文章开关,用崇祯的年号,张岱是清朝人,却用明朝的年号,在简介中还有,张岱明亡后不仕,这都说明张岱的遗世独立,以及对故国的思恋。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跟随张岱,赏了雪景,也理解了张岱情感,现在就让我们就一句话来概括张岱的特点吧。请用好一个的张岱来作总结。
七、布置作业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