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阅读后的感悟,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书中的内容,一起来写读后感吧,读后感是在阅读完一本书或文章后,对所读内容的主观感受和思考,二十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奶蜜盐》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奶蜜盐》读后感篇1
如果一辈子只看一本教养书,那它一定就是《奶蜜盐》。我是对照着自己的两个孩子来看这本书的,读完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孩子,甚至于孩子成年之后的幸福,根源都来自父母,来自家庭,只有父母给予孩子充分的“奶、蜜、盐”,孩子必然会成为一个幸福的,优秀的人。
本书便是围绕孩子所必需的“奶、蜜、盐”这三部分来展开讲述的。
“奶”最原始的是指母亲的奶水,更深层的意思,就是指母亲的爱和陪伴,是父母用爱为孩子营造的成长环境。
在我大女儿两岁的`时候,我们准备生二胎。那个时候,二胎政策还未放开,周围朋友中几乎没有生二胎的。在我怀孕五个月的时候,左邻右舍的奶奶们便开玩笑似的对我女儿说:你妈妈要生小弟弟啦,到时候就不要你了!女儿听完便嚎啕大哭起来,从那时起,她便时时粘着我,一步也不离开,还时不时的哭闹。(她自小是一个乖巧,不爱哭闹的孩子)最后愈演愈烈,一直到妹妹出生后,她也不喜欢妹妹,更不允许我们抱妹妹。当时的我们真是手足无措,我们只能假装疏远妹妹,每时每刻陪伴着她,渐渐地,她感受到了我们对她的爱并没有因为妹妹的到来而减少,慢慢的恢复了原来的乖巧,更是成为了最喜欢妹妹的人,但是,这前后经历了痛苦的一年多的时间。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孩子的哭闹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因为她没有了安全感。由于怀孕肚子变大,我几乎不再抱她,和她的互动也越来越少,我没有意识到这时候的她是多么地需要母亲的关爱和陪伴,而邻居的话就像是导火索。也许,当时的她会产生“我不再被爱了”“我不重要了”“我是多余的”这种认知,以至于我现在想起来还有些后怕。也许,当时就有《奶蜜盐》这本书的话,我们就不会有这样痛苦的经历了吧!
“蜜”指的是父母用赞美,鼓励等有益的互动方式和孩子交流,孩子童年幸福,才能认识与体察“好的世界”。
我的两个孩子,性格截然不同,姐姐性格开朗,热情,阳光,兴趣爱好广泛,家中自然不乏对她的表扬和鼓励。可妹妹生来比较内敛,什么事也不积极,我们就很少去表扬她。可张文质老师说:丑小鸭并非生来就是丑小鸭,要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天鹅一样去鼓励。于是,我改变了方式,试着找她的闪光点,鼓励她,我发现了许多我之前没发现的优点,一段时间以来,她的进步越来越大,也越来越自信了,也许这就是鼓励的力量,爱的力量。
“盐”是世上最寻常又最不可或缺的食物,它还是一个人坚毅,勇敢与有责任心等优异品格的象征。
对孩子加“盐”的必须得是孩子的父母,现代社会较我们幼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能再以我们的父母教育我们的方式来教育我们的孩子。现在的社会存在着许多危及孩子生命危险的隐患,我们首先得教育孩子把“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要让孩子学会面对危险的正确方法,拒绝盲目的英雄主义。其次,就是要适时的放手,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劳动意识,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慢”过程,如同竹子一般,用漫长的时间把根延伸数米,才能茁壮的成长。在孩子扎根的过程中,父母就如阳光雨露般,给孩子添加足够的“奶、蜜、盐”,让孩子的身心更健康,才能获得更大的幸福!
《奶蜜盐》读后感篇2
孩子三岁八个月了,她一天天长大,而我也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困惑。以前会看一些美文和一些教育心灵鸡汤,学一点,就赶紧用起来,而且自认为有科学理论的支撑,长久下来,孩子没有变成我希望的样子,反而会有更多的问题出现,我变得身心俱疲,而孩子也不高兴,我变得焦躁,甚至还揍了她,唉······
班主任工作室给我们分享了《奶·蜜·盐》这本书,我第一时间先看了书中的小本秘诀,一下子便被它吸引了,这不是我常遇到的问题吗?奶、蜜、盐,这些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最普通的东西,恰恰家庭教育也是如此平淡缺不可小觑的,这样的比喻贴切又恰如其分。
奶的本义一般指母亲的乳汁,但在书中却有更深刻的比喻,指以母亲为核心的充满温暖,充分照料的生活环境。爱孩子,就要以满足孩子的需求开始。
我小时记事儿就是父母因为忙生意,把我送到姥爷家去住,唯一记忆就是这些场景。姥爷、小姨都很亲我,但这些都不能代替妈妈在我心中的位置。记得有一次,妈妈说要来看我却没来,托人把好吃的带来了。我巴巴儿地等了一天,得到这个结果,就开始哭了,以为妈妈不爱我,不要我了,闹了一夜要回家。后来长大了,妈妈说只让我去了半年,我觉得不止半年,是好长时间,好久好久,或许是因为我刚刚记事儿吧,所以印象特别深。我长大后,会自卑,会不自信,会很敏感或许和这些有关吧。我的性格缺陷使我特别在意对孩子的教育,想多学一些东西,把好的教育给孩子。
特别喜欢书中的一个比喻,“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时,他整个身心都处于打开的状态,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感知与探索就像蜗牛的触角一样,如果他感觉安全并能得到鼓励,这个触角就会自然地眼神出去。但如果孩子受到阻碍,受到打击限制,触角就会本能地回缩。”这个比喻真的很贴切,看到这一句话我就觉得深有同感,孩子需要做家长的小心翼翼的呵护。
这本书帮我解决了很多难题,比如说,孩子想要什么而没有被满足就会闹脾气、哭,一次比一次严重,该怎么办,以前我就会任由她哭,但她越哭越痛,一会儿就会想吐,我疼在心里,但想想如果满足她,下次会变本加厉,会摸透脾气······就会忍者采取冷处理,今天才知道这是不科学的,要蹲下来和孩子交流,让孩子学会判断才是重点,引导很重要。
每次领她出去玩,她总是什么都想要,比如买奇趣蛋,实际上没什么好玩的,打开后,一半巧克力,她也不爱吃,另一半玩具很小,她他玩一会儿就丢一边儿了。但每次到超市看到就要买,我抓住这个机会,又给她买了一个,打开后,她就不感兴趣了,我就尝试和她交流,问她喜欢这个吗,她说不喜欢巧克力,也不喜欢这个玩具,我就不断地和她交流。现在,她再看到奇趣蛋也不会哭着非让买了,会选择一些真正喜欢的。所以,我觉得沟通真的很重要,坚持适度的交流,让孩子觉得安全,说着容易做起来难。而这正是现在家长们最缺乏的爱,有的'家长认为给孩子买贵的、好的就是爱,其实不然,爱是一点一滴的关心,不要等孩子出了问题才给予关心,那就晚了。
坚持对话、陪伴,给她真正的高质量的陪伴,会让孩子有充足的的原动力。即使不在家,也要想办法跟孩子沟通,这才是真正的“做朋友”,真正的陪伴。我要做的,要学的还有很多,在你最困惑时候,能得到一本实用性很强的书,真的很幸福。
《奶蜜盐》读后感篇3
纪伯伦说,你的孩子也不是你的孩子,我们走在人行的大路上,学着面对当时的现在,中国式教育的说辞有很多相关的论述,各得其说。奶蜜盐,这个讲出来的道理,说给为人父母听,看到这个名字大概就能明白,教育这个说烂的词汇,还能说出什么新意,带着蔑视能更发现习惯意识里的颠覆吧。
童年时的快乐会伴随一个人在接下来的余生,三毛说13岁之前所受的伤害往往是最深的伤害。在陈述奶篇章的时候,并不是我们常识中的一味迁就,自骄自大的教说。事实证明,在哈佛的“面无表情”母婴互动实验及婴儿心理分析中,童年的快乐让一个人总是容易幸福,虽然不是必然但是是有依据的。中国式父母总是一副孩子欠钱的样子,把自己的自尊放在孩子的不懂事中,终于做了一次皇帝的发号施令,如果爱有附加条件,谁会愿意成为你的永恒。强调母亲的“在场”,孩子都不陪,爱从何说起?爱应该回到每天的日常生活,建设你的'家庭日常生活做起。当你还是孩子的时候,父母是天,喂养你所有的奶,孩子的快乐,只是因为父母。年月改变的容貌,改变不了爱。你的奶给够了一个童年吗。
然而对于蜜,作者的解释是让孩子认识与体察“好的世界”。先弄清“爱”的本质,然后去爱。总听到常言,孩子应该感恩父母的无私奉献,当然,给了我们生命的父母,是伟大的人,然而父母的爱,就是孩子的债吗,要用尽一生去偿还吗。按父母的要求,走父母讲的路,最后过完这一生,这不是我希望的。请让儿童成为儿童,把每个孩子都当成天鹅一样去鼓励,成为他们自己的自己。我也有过被父母打击的经历,然后就再也不会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了,因为那是父母不喜欢的。我不知道如果我的坚持会不会给人生带来一丝丝的不一样,但是我是不甘心的,现今的当下,总是有一颗不安分的心,想到来到曾经的那个地方,父母有时给出的机会只是让我们年少的时候错过了自己的机会。孩子的世界,比成年人要慢,我始终是赞同的。谁也不是天才,谁也不能给自己准备人生,就按自己的走吧,差一点,又何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的人生缺的往往是品格与智识的“盐”。,总有人把刻薄当做耿直,总有人把无礼当成熟悉,总有人把随意看成亲密。可能中国人的不起于齿让很多人对待自己的孩子就是叫骂而不是摆事实和讲道理,孩子就是不懂事的,需要父母来责备。可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每一次的成长肯定是在每一次的欢喜中,一个让人抵制的情绪,要如何成就自己的人间。教育权利一定要掌握在父母手里,但是结果会是什么样子,不会教育,小时无担当,老大徒伤悲,不接地气,怎么成人?在追求名利的当下,惩罚教育,伤害是双向的,虽然能有暂时的效果。突然想起父母常说的一句话,要不是当时对你严格要求,你连大学都上不了。听到这句话,可能父母觉得就是说说而已,哪有这么矫情的孩子。是啊,说说而已,可是每个强势的父母背后可能站着一个懦弱的孩子,就算他的自信有很大的热情,最后也是一点点消失,1次批评,需要24次表扬才能补偿。现在很多孩子都是沉默的,孩子会闭上倾诉的嘴巴,不仅仅是因为没有共同话题,而是我的自信在你心中缺席。
生命之奶,快乐之蜜,漂移之盐,所有的成长都是要付出代价的,野蛮其身体,文明其精神,请原谅你的孩子也不是你的孩子。
《奶蜜盐》读后感篇4
寒假期间,我认真拜读了张文质老师的作品《奶蜜盐》。这本书具体诠释了家庭教育的实质内容,用最易懂、最亲切、最熟悉的三种物质奶、蜜、盐组成孩子生命成长的核心元素。这三种元素积聚能量,影响着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成长。在这本书中张老师让我们探寻到了家庭教育的第一定律,让我们做父母的受益匪浅。
“奶”是以母亲为核心的充满温暖充分照料的生活环境。它给孩子充足的原动力,为孩子的生活涂上温暖的底色。以爱为“奶”的营养要浇灌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文质老师在这本书中强调陪伴孩子的重要性。很多家长或许认为孩子还小,陪伴他们的时间还很多,然而时间如流水般快速,我们一眨眼的功夫,孩子们已经长大了。有时我们和孩子相处缺乏耐心,玩一会儿就想让他们自己玩,或者看会儿电视,这样能给我们自己腾出点儿时间发发朋友圈,翻翻微信,享受一下手机带给我们的快乐,于是就放弃了与孩子在一起的机会。当时可能不觉得什么,其实会让孩子失去很多。我家老公在外地工作,孩子平时和爷爷奶奶在一起,我也只有下班后陪伴她,有一次,孩子边玩边说:“我有妈妈陪着我,好幸福。”看着她满足的样子,我心里说不出的滋味,“是的,豆豆是个幸福的小宝贝”。“我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呢?”一句话神情暗淡了下来.我告诉她说:“爸爸很爱豆豆,只不过工作单位太远暂时没法陪着我们,不过我们可以和爸爸视频对不对?”“对对,我们可以和爸爸视频,我们视频去了……”她欢快地一蹦一跳的,像只小鸟,开心极了。可见,在孩子的内心深处父母的陪伴是不可缺少的,父母的陪伴才是给孩子最真的爱。现在的孩子缺少的不是玩具,不是漂亮的衣服,不是书籍,而是父母的陪伴。哪怕陪孩子一起看会儿书,去一次游乐场,做一个小游戏,一起画幅画……对孩子来讲也许也就是需要的爱。
蜜,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鼓励赞赏这些甜蜜情感的支持,变成家庭中最重要的.互动方式,他会帮助孩子去探索一个更好的世界,对孩子来说父母给予鼓励越多,孩子成长的就会越好,也会让他们感到快乐,他们会更加努力去完成一项任务。文质老师说:“如果我们批评越多,孩子就会越感受到挫败,就会对自己丧失信心。”我的孩子特别喜欢画画,有一次画了一次植树的画,一不小心把涂料弄到上面,有的小朋友就说“真不好看什么都不像。”孩子伤心极了,哭着像我诉说了这件事,“妈妈我好笨啊,我怎么什么都弄不好?”我看着哭的像个泪人的宝贝,首先把她抱在怀里,抚摸着她安慰到,“没事的宝贝,能画这么好已经很不错了,下次拿涂料时小心点就行了,现在妈妈特别想和你一起再画一幅植树的画怎么样?”“好啊好啊。”瞬间孩子又笑了,所以文质老师讲的很好,任何一个明智的父母,都要提醒自己多给孩子积极鼓励,少给或者不给消极评价。
盐,是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质,让他有勇气去面对现实,去承担接受属于自己的任务,让孩子在锻炼中成长,不回避,不退缩。读完这本书,回味良久,回想育子的历程,守望育子的幸福,我知道,成长是一个慢慢的过程,育人的路漫漫其修远兮,任重而道远。我们仍需继续努力。
《奶蜜盐》读后感篇5
母爱,是一种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情感。早期母爱的缺失,是之后用其他任何的感情、物质、社会地位、荣誉都无法填补的,母亲的存在就是他整个世界的存在。一个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是一种最为深刻,最为牢固的生命本能。
缺乏母爱的孩子像根草:
我从师范毕业后的第一年,接手了一个一年级。班里有个男生父母离异,和母亲一起生活。父亲偶尔来看他,唯一一种表达爱的方式,就是趁上学期间把他接出去,胡吃海喝一顿。而母亲因为要做个小生意养家糊口,对孩子的陪伴自然少之又少。他常常这样说母亲:“你不就是一个卖烧饼的,你能教得了我?”而母亲只是笑笑,为了弥补心灵上的亏欠,对孩子在物质上、生活中有求必应。
慢慢的,这个孩子变了,变得越来越离经叛道。他的各项作业,无论是学校的还是家里的,基本不写。人常说:孔子学富五车,而他不写作业的理由,得有十车,且每次不写作业的理由居然都不重样。这机灵劲儿,要是全用在正路上,可不得了了。到最后,被母亲惯得简直无法无天了。平时,吃喝拉撒全在屋里搞定:要知道,他们家住的是以前农村的自建房,厕所都是在院子的角落或者街上的。完全把自己培养成了一个“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懒惰少年。要是哪天生气了,就跟猴子似的,爬上院子里那棵高高的大树上不下来。直到爱子心切的母亲央求他下来吃饭,他才勉为其难地指着母亲的鼻子说:“可不是我想下去的,是你求着我下去的。”
这样的日子,转眼过了三年,男孩的性子越来越古怪,有时会在下雨天拿着一条毛巾被和一个枕头来上课。原因是:冷!有时会突然承诺:“一个月后我一定用右手把字写好。”(他是个左撇子)。然后在接下来的前30天,他的字体自由散漫,依然如故。第31天,字体突然变得像训练有素的军人一样英姿飒爽。而在第32天呢,刚刚溅起浪花的湖面又趋于平静。
拥有母爱的孩子像块宝:
等上文中的那个孩子毕业之后,我又开始教一年级。在新生里,有一个长着水灵灵大眼睛的小姑娘,她非常幸运。她的父母虽然中年得女,但对孩子的爱愈发浓烈,夫妻感情也非常融洽。现在看起来美满如意的家庭,谁能料到,他们也是守得花开见月明。这个小姑娘小时候——自闭!自闭症者“有视力却不愿和你对视,有语言却很难和你交流,有听力却总是充耳不闻,有行为却总与你的愿望相违……”人们无从解释,只好把他们叫作“星星的孩子”——犹如天上的星星,一人一个世界,独自闪烁。
父母带着她四处求医,用乐观的心态感染影响着她。奇迹总是垂青阳光的人,三岁时,她终于学会了说话,发出了世界上最动听的呼唤:妈妈。中间沉重曲折的过程,我们就略去不讲了。现在这个女孩和别的孩子一样生活、学习,甚至比别的孩子表现更优秀。尤其是那一手漂亮的字体,加上她记忆力超群的脑子,成为各科老师的宠儿,大家学习的榜样。
这两个截然相反的例子,恰恰就验证了文中的一个比喻: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感知与探索就蜗牛的触角一样,如果他感觉安全并能得到鼓励,这个触角就会自然地延伸出去。但是如果孩子觉得受阻碍,受到打击、限制,触角就会本能地回缩。只有爱才能让孩子拥有自然生长的力量。母爱是接纳和慈爱,父爱是平衡和责任。
“无言之招”最有力量:
孩子与父母在一起,就会使得教育中最自然的工作——言传身教,变成可能。孩子会很自然地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这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是最日常化的,可能也是最省心的。这种自然的引导,是无须刻意进行的“不教之教”,同时也是最有力量、对人一生影响最为巨大的“无言之招”。
由于职业的关系,我深知阅读和积累的重要性,所以孩子从小就是在故事的浸润中长大的。从开始的亲子阅读到后来自主阅读、利用各种网站、app听书。想当初《孙敬修爷爷讲西游记》她一听就是大半年。每天除了写作业和睡觉,其他时间都用来听书了。连上下学的路途中,坐在电动车上都在听。4岁的时候,她就能把很多听过的故事,有声有色地讲上半天。现在她已经七岁了,听书、读书对她改变非常大。一是说话用词很规范,语言丰富。二是课外知识了解较多。三是对事物充满好奇心。比如:胃肠长什么样?为什么肚子里会有蛔虫?
因为我平时喜欢缝纫,做件衣服,缝个发卡什么的。她从小到大的衣服,从里到外大多是我亲手缝制的。找款式、画图纸、裁剪、缝纫,哪一样都马虎不得,她天天看在眼里。前两天问到她的梦想,她说:“我要当裁缝。”我笑了:“孩子,当一个好裁缝可不容易。需要刻苦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呵呵,看来我这“无言之招”对她的影响挺大的。其实我希望她从我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表面看到的,更是一种热爱生活、为之努力的态度。
身教重于言教,教育的核心不是教导出来的,而是在孩子的内心自然而然产生的。就像一棵树,要先往下扎根,扎得足够深足够稳,树木自然就会长得枝繁叶茂。
《奶蜜盐》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 祝福的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