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鞋的教案7篇

时间:
betray
分享
下载本文

有了准备好的教案,教师可以更有条理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详尽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知识点的逻辑推理,下面是二十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芦花鞋的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芦花鞋的教案7篇

芦花鞋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感知人物形象

2、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并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树立正确的爱憎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感知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树立正确的爱憎意识

教学过程:

一、影片导入、调动情感:

1、放映一段《双枪老太婆》影片,让学生观看。

2、谈谈对片中英雄人物——老太婆的认识。

3、导入,今天,我们看看发生在荷花淀里的一个故事,认识一位老人。

二、初始文本、粗识人物

听读课文,思考:

1、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试着用几句话概括出来。

2、说说老人给你的印象。生:勇敢、自信、智慧、有责任心……

三、走进文本、评析人物

1、 请浏览文章,请看一看属于老头子自己的个性是什么?

生:过于自信和自尊。

师:“过于”怎么理解?生:过分、过了头……

师:自信过分会怎样?自尊过分会怎样?

2、 围绕“不怕”理解“过于自信”。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老人不论什么情况总是“不怕”,因为他的过于勇敢和自信导致护送任务没有完成。

3、 抓住心理理解“过于自尊”

“我没脸见人。”

“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师:这些老人的心理描写表现出老人的什么心理?

生:自责、痛苦、愧疚……

师:谁能读出老人这时的心理?生:在下面试读。

师:你觉得要把那几个地方读好才能读出味。

生:“反倒……、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此生试读。

师:如果在“反倒……”后加上叹词“唉”,在“怎么张嘴说话?”后加上叹词“唉”后你再读读。生试读,生齐读。

老人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偶然出了差错,内心非常痛苦和愧疚,这是他质朴与真诚的一面。他的工作失误,自己内疚,两个女孩子又埋怨他,不信任他。他又是怎样找回了自尊?(独自复仇)

总结:最后这场情趣横生、痛快淋漓的精彩战斗,更显出老人的智慧与自信,富有传奇色彩。老头子“过于自信与自尊”的形象也得到充分的展示。老人的功劳与过失都体现在这一点上。小说既写了老人性格的优势,也写了性格的缺陷,这样的艺术形象才会真是可感,丰满生动,光彩照人。小说的主人公不是八路军战士,而是白洋淀地区的普通百姓,这样写才贴近生活。

四、美点追踪、品人悟情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明原因。

要求:用“我喜欢┅┅”是因为“┅┅”的句式说话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写出敌人封锁严密,气氛阴森恐怖。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在天上。”此句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一种抗争的'力量。(抓住关键词“狠狠”去理解。)

“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飒飒的风给人有些凉意,此时风凉就是心的凉。选取风写是切合当时老人心境的。衬托老头子悲凉沮丧的心情。(联系上下文内容去理解。)

“一轮红日当头,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此句与人物的心情无关,为下文鬼子们来洗澡买下了伏笔。在这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可以看出老头子当时不慌张,心里平静。环境的平静也使鬼子不起疑心。为下文故事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衬托老人胜利后的喜悦心情。

五、走出文本、总结全文

这就是《芦花荡》,也包括“白洋淀记事之二”中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所带给我们的感受——美而坚韧,这就是白洋淀水滋养的作家孙犁的创作风格,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亘古不灭的天性!

芦花鞋的教案篇2

训练重点:

复述故事情节

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

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步骤:

一课时

1、导入

年近六十,照例该养老了,看看我们身边现在那些退休人员的生活吧。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着这么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老头——

2、简介作者、作品

孙犁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散文家),其作品大部分是小说和散文,不少篇章都具有抒情诗的艺术魅力,最能代表这种风格的是其名篇《荷花淀》。《荷花淀》写于1945年,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不久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评论界称之为“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茅盾评介:“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3、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正音、解词)

浸 提防 尖利 悠闲 疟yo子

疟疾 寒噤n 蹿un 仄歪 飒飒 挂花

泅i’水 转弯抹角 吆喝yo 张皇失措 央告

4、整体感知课文

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⑴ 概述故事

(芦花荡里生活着那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勇敢的姐妹;

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次酣畅淋漓的复仇。

我们的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运送粮草,护送干部)全靠一个近六十的不带枪的非常自信的老头子。一次,她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一个女孩受了伤,他觉得丢脸,发誓要报仇。他诱敌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钩住鬼子并用竹篙痛打,消灭了十几个日寇。

⑵ 文中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

老头子

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

5、复述故事情节

可以按照课文的顺序复述,也可以打乱课文顺序有创造性地复述。

要求:

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语言简洁

二课时

1、分析人物性格

?讨论】:

⑴老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提示:

爱国 老当益壮

过于自信、自尊(如何理解“过于”?)

爱憎分明

智勇双全

⑵本文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护送 封锁严密———苇塘给养充足

(惊心动魄)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近六十

复仇 不带枪 消灭十几个鬼子

(酣畅淋漓) 孤身一人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运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渲染气氛。)

本文是孙犁“诗体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中的人和事,但我们读后却没有凄惨压抑之感,而是感到白洋淀风光如诗如画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自由谈】

请找出文中你喜欢的描写景物的句子,用心感受并评析。

孙犁的小说一般不具有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他着力展示的是人情美,追求作品中诗的情调、诗的感情,而不力图以情节取胜。

如:“月明风清的夜晚……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稻米和肥鱼的香味”,“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飒飒的风响”等情境和语言的选择;写战斗也不忘“水草轻轻地浮动”“莲蓬的清香”等美的意象的选择。

(指导阅读课文第一段)

景物的描写是为展现情感的,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的情与景都饱含诗意,展现出作者对美好的事物和光明的人生及优雅的人情的向往和追求,对罪恶、丑陋、陈旧和黯淡的事物的厌弃。

3、课堂练习

① 补写——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二题

② 辨词练习(例句见课文)

阴森、 遮盖、

阴惨、 遮掩、

4、课后作业

仿写——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芦花鞋的教案篇3

课型:教读研讨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复述故事情节。

3.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并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2.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领会文章讴歌抗日军民的战斗精神的主题。

教学重点:

1.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

2.体会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探究: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文字资料

预习提纲: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感知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

二、作者介绍: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其他情况见教师用书p15-16页适当介绍)

三、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 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

1.明确目标

2.检查生字词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

四、复述故事情节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1.识记字词。2.进一步阅读课文,分析老头子的性格特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人物性格,体会景物描写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速读课文,概括老头子的性格特征,说说文章是怎样来突出这一特征的?

四人小组讨论,举手回答,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过于自信和自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爱憎分明:他对于同胞姐妹充满的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付诸行动。

有高涨的爱国热情: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

智勇双全: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景物描写。

二、体会景物描写作用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的很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益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的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谈感受。

三、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 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

芦花鞋的教案篇4

主备人审核人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识记重点词语;

2、速读全文,复述全文

3、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把握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重点难点重点: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

难点: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中“过于”二字。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1、揭题解题,简介作者

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视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志,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2、识记重点字词:

提防()竹篙()苇塘()疟子()寒噤()

一梭机枪()蹿()仄歪()

趴()飒()转弯抹角()吆喝()()

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学生跟读全文,复述故事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

地点:

故事的主人公(人物性格):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2、思考品味,具体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①、爱国。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请你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②、爱憎分明。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如此深情,对敌人则满怀仇恨。请你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3、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知识过关: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作业练习:

1、识记字词。

2、思考课后练习三。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感受品味孙犁作品的明丽清新的笔调,秀丽隽永的风格。

2、通过本文学习,让学生对战争与英雄有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树立我们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的信念。

自主学习:

1、检查字词

dī()防竹gāo() yào()子寒jìn()

一suō()机枪cuān() sà()转弯mò()角

2、文中的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3、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合作探究:

1、赏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进一步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

小组讨论讨论: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最主要的要素。小说创作最大的目的就是塑造人物形象,而编织故事情节、渲染环境描写的目的则是为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而服务的。

那本文的环境描写有哪些呢?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请举例。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是从哪几个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当堂检测:

重点研读文章的1——54段,问题如下:

1、“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的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4、“老头子”执行任务从不带枪,为大女孩复仇仍不带枪,你认为他这是不是鲁莽?请结合文段内容说明你的理由。

作业练习:

本文在结尾处写道:“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你能想象出当时二菱目睹老头儿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吗?补写出来。

芦花鞋的教案篇5

目的要求:

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教学重点: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及典型意义。

2、学习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教学难点:

对老英雄性格的核心的理解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材分析: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这篇小说很有点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教具准备:u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方法:讲述。

过程:

一.导入

我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但在这个世界上,战争却时有发生。于是,热爱和平的人民积极投身战斗,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乐章。电视剧《小兵张嘎》就是一例。在嘎子的故乡——白洋淀,这样的人物更是层出不穷,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神奇的老英雄。(幻灯①显示课题、作者)

二、揭题解题,简介作者

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视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志,视为“荷花

三、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1、读准字音

提防dī、竹篙gāo、苇塘wěi、疟子yào、寒噤jìn、吆喝yāohe

一梭机枪suō、蹿cuān、仄歪zè趴pā、扒bā飒sà、转弯抹角mò

2、掌握下列多音字

(1)提:提()防提()纲

(2)疟:疟()子疟()疾

(3)喝:吆喝()喝()水

3、词语积累:

(1)诗情画意:富有诗和画的意境。

(2)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

(3)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4)胆寒:害怕。

(5)阴森:阴沉,害怕。

(6)提防:小心防备。

(7)尖利:尖锐;锐利。

(8)能耐:技能,本领。

(9)悠闲:闲适自得。

(10)央告:央求。

(11)阴惨:阴沉暗淡。

(12)水淋淋:形容物体上水往下滴的样子。

(13)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14)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

(15)歇凉:乘凉。

(16)吆喝:大声喊叫。

(17)遮掩:遮蔽,遮盖。

(18)现眼: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

(19)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四、整体感知:

1、放录音,学生跟读全文,复述故事内容

故事发生的时间:抗日战争时期;

地点:白洋淀地区;

故事的主人公:老头儿——交通员性格:过于自信与自尊

事情的起因、经过与结果

2、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

五、教师小结: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用了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封锁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不带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自信,业绩突出。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是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这种写法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可应用。

六、作业练习

1、巩固字词

2、阅读课文,进一步体会

3、课后练习{基础训练}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

方法:讲述。

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思考品味,具体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1、爱国。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a、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但他却像英勇的交通员。“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

b、他说“你什么也靠给我”,这是他的豪言壮语,可见,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

c、“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他勇敢悠闲,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爱憎分明。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如此深情,对敌人则满怀仇恨。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在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中国人是白洋淀的主人,他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

3、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三、小说的三要素:

(一)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二)情节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三)环境要素: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四.把握文章主题

本文写的是残酷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却没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描绘。作者仍以沉静从容的姿态书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镌刻白洋淀的英雄代表老头子。设想你就是孙犁,能说说这样做的理由吗?幻灯⑩表现家乡祖国的美以及人们为此作出的努力,老头子身上所展现的是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

五.延伸:爱国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以热爱祖国为荣,以背离祖国为耻”。爱我们美丽的祖国,你有哪些具体的行动。

自由作答示例:珍惜在校的每一刻,努力学习,为将来能报效祖国奠定基础;与一切不法分子做斗争,维护祖国的利益…

六、小结:真正的爱国情感,是从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开始,从你接触的每一位凭着诚实劳动养活全家的人开始,从平凡的生活中解读人的情感开始,从逐步了解用血汗写就的几千年文明开始,而不是空喊。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

芦花荡

孙犁

人物——真实

环境——诗情画意

情节——传奇色彩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行动、语言、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小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1、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慨。

2、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3、过于自信与自尊。

4、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

教后记:

芦花鞋的教案篇6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

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人物形象到故事情节到艺术手法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步骤

观看《铁道游击队》导入:

在富饶的齐鲁大地上,在长长的铁路沿线,游击队员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打击了敌人,收获了胜利。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抗日战争的洪流也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让我们─??

一、走进芦花荡

1、听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芦花荡,将感受用“这是一片_____”的芦花荡说出来。

2、将《芦花荡》中写景物的句子找出来,并展开想象,感受美景。

二、感受人和事情

1、粗略感知:

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自由细读文章,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

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一份屈辱的亡国痛。

2、重点探究:

⑴ 用“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__________”说话,重点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

可以有如下结论: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过于自信自尊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行为上。

⑵ 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_____________”“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重点探究事件发生的过程与意义。

可以有如下结论: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路途的危险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军密集的火力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敌人的愚蠢上钩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痛打敌人上。

⑶ 依照上面的格式,用“深沉的爱国情表现在________”“屈辱的亡国痛表现在________”的句式发现说话。

三、探究诗性美

?芦花荡》是孙犁“诗体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读之有一种如诗如画的感觉,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文章的“诗性美”。

讨论交流,明确:

1、轻缓的节奏:

孙犁的小说一般不具有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他着力展示的是人情美,而不力图以情节取胜。《芦花荡》就是这样,讲的是一位老人护送两个小女“战士”,又为她们负伤报仇的故事,全文几乎没有明显的情节高潮,一切都在柔美的芦花荡里缓缓的进行,就像那脉脉的流水一样。

2、白描的手法:

写人不以外形为主,而是注重神似。往往抓住事物的传神之处,突出重点,通过简洁的,最有特征性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点出人物的神韵,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本文在刻画主人公──协助我军的“老头子”就体现出了这点。他“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像是“老了的鱼鹰”,这是形貌的描写。紧接着以“短短的花白胡子”和“尖利明亮的眼睛”点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在战斗中,又以“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叹了一口气”,“像连珠箭”,“射穿了老头子的心”等几处心理描写,展现了老人的自尊。而人物的几句精简的语言描写,如“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和“等到明天,你们看吧”,就把老人的自信自强、爱憎分明的性格表现得生动而深刻。着墨不多却直指人物的灵魂精神,却反映人物的人性美和灵魂美。

3、诗意的意境:

作者追求作品中诗的情调,诗的感情。本文中的景物描写,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月明风清”、“一片苇叶”、“稻米和肥鱼的香味”“飒飒的风响”等情境和语言的选择,就连写战斗,也不忘那“莲蓬的清香”等美的意象的选择。景物的描写是为展现情感的,即古人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而使作品的情与景都饱含着诗意,展现出作者对美好的事物和光明的人生、以及优雅的人情的向往和追求,对罪恶、丑陋、陈旧和黯淡的事物的厌弃。

4、清新的语言:

本文语言的特色是凝炼、含蓄、优美、生动、富于色彩美和音响效果。课文的第一段,写苇塘、星光和水鸟,都是那么的轻婉柔美,把读者带到一个清新的语境中。“悠悠”“弯弯”“飒飒”“溜溜”等叠音词的运用,给人以轻缓的节奏美感。“风清月明”“清爽”“悠闲”“丝绒”“清香”等词语也给人以舒适、光亮的情感体验,使文章清丽自然,含蓄隽永,柔婉秀美,富于抒情性。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让学生自主阅读、自由选择、自由活动,给文章配乐、配图、配画外音、配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沸扬扬读,整体感知

二、配乐朗读

教师出示《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高山流水》《鱼舟唱晚》《十面埋伏》等经典国乐,要求根据文字与内容选择朗读时的背景音乐。

明确:读文中景物描写时宜选配《平湖秋月》,而朗读“老头抓鬼子”的内容宜配《十面埋伏》。

三、使用学生选择的背景音乐,指名朗读1~8段

要求给这段内容配一幅插图。

明确:可以是美丽的芦花荡为背景,一个干瘦的老头在荷花淀里撑着船。

四、分组读老头护送女孩子挂花的内容(9~54段)

想象老头没完成任务时的心理活动,给老头和二曼配上独白式的话外音。

活动设计一:

一学生读课文: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一学生配画外音:多可爱的两个孩子,都怪我,怎么这次就不小心点呢?该怎么向部队交代呢?平日可是在大家面前夸过海口的,这张老脸往哪搁去?

活动设计二:

一学生读课文: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一学生配画外音: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活可不是放空炮,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呢!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会不敢动弹了呢?怎么一股一股血水冒上来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点子。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五、师范读老头抓敌的部分(55~63)

感受作者字里行间对老头的情感,以“老头的形象”为主题,给前面的插图提上一首诗。

芦花鞋的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教学重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测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课前预习】

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考虑课后练习,写动身言提纲。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二、学生预习后提出问题,教师解决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协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

三、作者介绍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

四、指导学生整体掌握课文内容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泾渭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

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略)

五、引导学生探究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

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示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安全”,这句话充沛表示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依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身高兴也使他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沛表示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小朋友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小朋友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标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分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烘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干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3、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黄昏,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时送来柴米油盐,保证有力,给养充分,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分。黄昏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繁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六、摘抄、仿写

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测,再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芦花鞋的教案7篇相关文章:

颠倒歌教案大班教案7篇

环保教案教案优质7篇

数字6的教案中班教案7篇

粉刷匠教案小班音乐教案7篇

健康课教案大班教案最新7篇

教案模板体育教案优秀7篇

小学语文教案优秀教案优秀7篇

教案设计数学教案7篇

美术教案幼儿园大班教案参考7篇

10的减法教案大班数学教案7篇

芦花鞋的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6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