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在撰写教案时容易陷入形式主义,忽视了教案与实际教学情境的紧密结合,,设计跨学科的教案活动,有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二十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课文鲸的教案通用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课文鲸的教案篇1
一、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惊叹我过古代口技艺术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体会作者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写法。
3、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认读、理解、鉴赏与评价等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本文虽是一篇文言文,但是在掌握了重点词语的前提上,借助注释学生不难通读全文,而且较容易被口技艺人带入奇妙的声音世界。
2、通过自读→讨论→点拨式的教学方法,抓住重点问题: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区别与各自的作用。
3、运用表演的方法进一步了解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醒木一响,老师上场”(教师可以利用教学用具黑板擦演示一下,以引起学会的注意)同学们,在自己的记忆中搜索一下,一般是什么人会用到这种醒木?……升堂断案的县官,那叫惊堂木。古代艺人表演用到的开场道具,例如说书的,还有我们今天要来认识的这位--京中善口技者。
2、交流预习所得。
(1)字
(2)词:归纳一下文中表示“一会儿”的时间副词
(3)全文内容摘要
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三个场面:
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第2自然段)
一家人由醒而梦(第3自然段)
火起后众人的惊乱惶恐(第4自然段)
(4)一句话说出你读后感受
为口技艺术的魅力所折服
惊叹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3、梳理课文
紧接着预习交流环节的第4进行提问:
作者是怎样表现口技者高超技艺的?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技艺高超的证据来(三分钟)
找出以后,小组讨论,看看自己找出来的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讨论以后,交流结果:
(1)第一段中“京中有善口技者”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技艺高(正面)如果我们采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找出其中一个字来说明技艺高,应该是哪个字?
明确:“善”,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四个“一“,极力渲染道具之简单,以衬托后面所介绍的艺人技艺之高超。
(2)第二段中:第一阶段的表演(正面描写--“遥闻……众妙必备”
“遥闻”,说明声音之远,“欠伸”、“呓语”则在近前,表明了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少到多,表现了事情发生在深夜,人们熟睡之后,“犬吠”烘托了夜深人静的气氛,也成为一家人醒来的缘由。接着便写一家四口人逐次醒来,孩子哭闹,大人喂奶,呵斥的声音,摹写了由一种声音的表演转到几种声音的混合表演,掀起了表演的第一次高潮,排比句式“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鸣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摹写五种声音,造成一种奇妙的效果。
(3)第三段中:表演本身(正面描写)“夫鼾声起……梦中咳嗽”
写一家人醒后又入睡的过程,把听众由喧闹声引入夜深人静的境界。这段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生活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表演效果(从侧面表现):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4)第四段中:全文高潮(正面描写)
前两句先写起火和一家人的初步反应,接着便把声音由卧室引到室外,由一家人变成众多人,表现了火势发展之迅猛,然而又对火场中的声音作了集中的描写。“中间”“又夹”说明了许多声音相互搀杂。
观众表现(侧面)“于是……几欲先走”
(5)第五段中:观众表现,五个“一”连用,与开头照应(侧面描写)
4、假若把文中这些侧面描写的部分去掉,同学们看,好不好?
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使文章的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感染力。
5、文中的这些侧面描写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文中的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场面表演中观众的反应“伸颈”“侧目”,听得入神,被表演吸引
“微笑”“默叹”对表演者的赞赏,进入情境
“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说明观众融入情境
“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已完全进入情境
失去了自持能力。二是首尾两段对道具和气氛的描写。
6、拓展训练
(1)你会模仿小动物(如鸟、猫、鸡、鸭子等)、乐器或其他事物的声音吗?
7、作业:
练笔: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一篇200字的小文章,描写你所看过的一段精彩演出。
课文鲸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强化诵读,加强积累,背诵精彩章节。
⑵理解铺陈、排比、起兴手法及其艺术性。
⑶欣赏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欣赏人物对话和人物形象。
2、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诗作体察汉代贵族家庭生活,以及封建礼教毁灭恩爱夫妻的婚姻乃至生命的现实,感受焦刘二人忠贞不渝的爱情。
【重点、难点】
理解字词,疏通诗句,理清本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把握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解决办法】
1、诵读理解,疏通诗句。
2、理清情节发展的线索。
3、通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本诗的主旨。
4、按要求背诵7节诗。
【学生活动】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理解,疏通诗句,把握情节发展的线索。
2、第二课时,设置讨论题,分析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把握诗的主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一首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的诗歌,题目叫《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全诗357句,1785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二、诵读感知
诵读: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其节奏按意群划分。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三、疏通、理解
借助注释、字典等疏通诗句。
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1、堪:承受得了。(不堪一击)
2、徒:白白地,空地。(徒有虚名)
3、可怜:可爱。(楚楚可怜)
4、纷纭:凌乱。(头绪纷纭,众说纷纭)
5、葳蕤(wēi ruí):繁盛的样子。(树木葳蕤)
6、纤纤(xiān):形容细长。(十指纤纤)
7、念:记挂。(念念不忘)
8、却:退出来。(望而却步)
9、区区:愚拙(何乃太区区);真情挚意(感君区区怀)。现在多指数量少或人事的重要。(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10、依依:恋恋不舍。(依依惜别)
11、窈窕(yǎo tiǎo):美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2、令:美好;敬辞。(令名、令德;令尊、令兄)
13、谢:a辞别;b告诉;c道歉;d感谢;e推辞,f衰亡,凋落(阿母谢媒人,多谢后世人,谢家事夫婿)
14、相(xiāng):a互相;b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及时相遣归,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15、见:a看见,会见,拜见;b同“现”;c表示被动,被,受;d副词,放在动词前指动作对象。(相见常日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府吏见叮咛)。
16、怅( chàng)然:失意,不如意。(怅然若失,怅然而返)
17、否(pǐ )泰:坏运气,好运气。(否极泰来)
18、要(yāo):邀。(要功,要买)
19、络绎:接连不断。(络绎不绝)
20、赍(jī):赠送。(赍赏)
21、踯躅(zhí zhú):缓缓地走或徘徊。(踯躅歧路)
22、迎:a迎接;b迎娶;c逢迎(迎合别人的心意)。(还必相迎取。明日来迎汝。不足迎后人)
23、零:落下,凋落。(零泪应声落,泣涕零如雨)(枯叶凋零)
订正文中注释:
“便言多令才”中的“便”应读(pián),不读(biàn)。
四、把握情节发展与结构
全诗除“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外,按情节发展,可分为5个部分:
1、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是兰芝对仲卿的诉述,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兰芝和仲卿爱情深厚,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
2、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再接兰芝回来。这部分写三项内容。
⑴从“府吏得闻之”到“慎勿违吾语”,写仲卿向母亲求情,遭到训斥,只好说服兰芝回娘家,还抱着重新团聚的幻想。
⑵从“新妇谓府吏”到“涕落百余行”,写兰芝的个性、神态和动作,显出她坚决、镇静,忍住内心的痛苦同婆婆、小姑告别。
⑶从“府吏马在前”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与仲卿的离情别绪,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
3、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写兰芝回家后的遭遇。这部分情节比较复杂,写三项内容。
⑴母亲开始不谅解女儿,经过女儿叙述,终于体谅女儿的处境。
⑴但是,哥哥坚决不答应。他完全以势利眼光看问题,毫无兄妹之情,一定要逼妹妹改嫁。
⑴写府君家为婚事的铺张。
4、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写兰芝、仲卿双双殉情,为全诗的高潮。
5、结尾(从“两家求合葬”到结尾),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五、总结、扩展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可见它又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乐府诗起于汉武帝时,属古体诗的一种,除要求配乐歌唱外,其形式和古体诗没有区别。后世将魏晋至唐可以人乐的诗歌和后人袭用乐府题名仿作的不合乐的作品,统称乐府。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由于乐府诗是来源于各地的歌谣,而这些歌谣又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所以,内容的社会性和形式的叙事性就成了乐府诗的显著特点。如《孔雀东南飞》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父母不应干涉儿女的婚事。又如《陌上桑》写罗敷严辞拒绝太守的调戏,就反映了官占民女为妾的事实。可见,汉乐府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情,是从民间产生或受民间文学影响而产生的艺术硕果,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和发展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如本诗取自真人真事,叙述描写具体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符合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而诗尾以鸳鸯双飞作结,通过美丽的幻想形式,表现了仲卿夫妇争取婚姻自由的不可战胜的意志,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鉴赏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2、赏析铺陈排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内容〗
一、导入
?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艺术形象。就是反面形象如焦母和刘兄的塑造也各有特色,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这得力于人物对话的个性化。
二、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人物语言(主要是对话),分析人物性格─??
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她明白婆婆要驱逐她,就主动要求“遣归”,对仲卿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对婆婆说“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亢不卑,很有教养。阿兄逼婚,她说“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刘兰芝还是个善良温顺的妇女。她对仲卿体贴谅解,一方面忠于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一方面设身处地,“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焦仲卿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他深爱兰芝,扬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无怪乎“阿母得闻之”,要“槌床便大怒”了。后来,不得已与兰芝暂别,他又郑重声明:“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他还说“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讳,态度明朗。而从回家辞母的那段话里,可以看到仲卿的反抗性格:“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这番话,无异晴天霹雳,可是封建家长焦母,并不回心转意,收回成命,最后仲卿不顾焦母的劝告,自缢于庭树。显而易见,这位忠于爱情的人物,跟兰芝一样,是充满叛逆精神的。
焦母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她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女性,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对仲卿,她一会儿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一会儿又是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软硬兼施,目的是要仲卿速遣兰芝,除去眼中钉,以维护她的家长权威。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
对于另一反面形象刘兄着墨不多,但他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他对兰芝说:“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作计何不量!”粗暴训斥,盛气凌人。“先嫁得府吏……足以荣汝身。”趋炎附势,见利忘义。沈德潜对这几句诗的评语说:“小人但慕富贵,不顾礼义,实有此口吻。”“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弦外之音是:“难道要我养你一辈子吗?”下逐客令,可见其尖酸刻薄、冷酷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面孔。
三、欣赏铺陈排比的艺术手法
诗的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突出刘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的特点。罗列数字,应作为互文看,交叉表述。横的铺陈如写兰芝离家的打扮,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显示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兰芝、仲卿的悲之对照,强化了悲剧性。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
可引导学生比较《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的铺陈排比手法。“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四、欣赏起兴和尾声
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这种由禽鸟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的艺术手法,是民歌的特点。
诗歌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给全诗笼罩上悲剧气氛,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激发读者想像。构思上,也有统摄全诗、引起故事的作用。结尾处合葬化鸟,“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生不能相守,死却能“相向鸣”,而且“夜夜达五更”。寄托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诗最后说“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更表达了激愤之情和美好心愿。
五、背诵精彩诗段,并鉴赏诗作内容
“鸡鸣外欲曙……二情同依依。”
这一段始写兰芝的美丽,“要若流纨素”,“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中叙告别阿母、小姑,又那样谦逊,通情达理;终写夫妻的恋情和誓言,语深情切。夫妻恩爱。品格高尚,却被粗暴拆散,令人同情、愤慨。
“府吏闻此变……千万不复全。”
府吏闻变,夫妻重逢,只能“嗟叹使心伤”。仲卿埋怨,誓“向黄泉”。兰芝深知“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只得相约“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一对恩爱夫妻在高压下无法反抗,恋情浓烈,又异常冷静,决然相约“黄泉下相见”,表现了相知的忠贞和无奈的抗争,实是令人血气俱动的人生悲剧。
六、总结、扩展
本诗是叙事诗,不但有人物,作者还以白描手法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内性格。从现在的内容看来,这首长诗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经过一个时期的传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传唱中逐渐地丰富起来的,因而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表现为爱憎分明,而且显示了铢两悉际。作者否定了一切该否定的东西,也肯定了一切应该肯定的东西,然后无沦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通过复杂和具体的描写,暗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特点,给予他们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从作者听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论,不能不说,这是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杰出的范例。
课后阅读乐府民歌《上邪》、《江南》、《陌上桑》、《木兰辞》,比较体会铺陈排比手法的运用。
课文鲸的教案篇3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三课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怒、暮、燥”等8个字,会写“梦、醒、嫩”等14个字,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用不同表达方法表达的妙处。
4、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用生字词卡片分析生字结构,引导学生巧妙识字。
2、组织学生多读课文,巧读课文,读懂内容。
3、通过分析比较,体会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学会运用多样化的表达方法。
4、师生共同探讨,启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记观察日记。
5、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课的教学中,渗入“细心观察”的意识,使学生探究自然和身边事物奥秘的欲望被激发,体会到观察发现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乐于观察。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激发观察兴趣,培养好的观察习惯。
2、体会文中用不同说法表达不同花开放的妙处。
3、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并学习应用。
教学过程:
一、解题,引导思考,激发兴趣。
1、板书“钟”指生读字,说说“钟”为何物,可以在黑板上画出来。
2、指生说说它的作用有哪些?
3、用“钟”字扩词,先和同桌同学说,再汇报。
4、师在“钟”字前画一朵花,板书“花”。同学们喜欢花吗?老师这里收集了很多的花儿开放的画面,请同学们欣赏,注意观察每一个画面不同的地方。
5、小组讨论说说看后有什么发现。
6、根据课文题目,结合所看的画面,你猜猜课文会写些什么呢?
二、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与你想象的课文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和你小组的同学交流。
2、以小组为单位自学生字词。
3、师检查:⑴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艳、内、梦、醒、苏、湿、娇、嫩、强、适、昆、播、修、致”指生当小老师领读。⑵生字去掉拼音开火车读。⑶游戏(摘苹果):出示生字词指生读,读对苹果落下。出现问题及时纠正。⑷对本课生字词,你觉怎样识记好?先小组里讨论,再汇报。
4、学生再读课文,找出带有生字词的句子读正确。
5、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模仿读通、读顺。
6、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其它同学边听边想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把知道的和同桌讨论。
7、汇报情况,师小结了解课文内容。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生:我知道了留心观察会有新的发现。
生:我知道了牵牛花是在凌晨四点开放。……
2、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这一段,说说你的发现。
生:我发现这段的中心句“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生:我发现这些句子都写得很美,我很喜欢。
生:我发现有一个句子不太美。“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
生:我发现那些有关花儿开放的词用得很恰当。
3、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并对小组的同学说说喜欢的原因。
4、练习:比一比,填写下面的表格,看看那组最快最准。
5、你喜欢这些句子吗?和同桌同学多读几遍能把它背下来吗?
6、你还知道哪些花儿开放的时间和样子呢?能仿造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吗?
7、课件欣赏,这么美的花儿我们同学们一定很喜欢,你想怎样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呢?(有感情地读、并到背诵、用画笔画出来。)
四、小结:这节课你知道了些什么?有没有还想问或者还想说的话。
五、留心观察会让我们有很多发现,你有这样的体会没有,有的话把它写出来。如果没有你也试着去观察一下周围的花,也许会有发现。
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内容。
在谈及到我们身边的环境下,我们应该怎么去保护他们,让花草树木受到每个人的保护,并让学生了解相关法律内容,有法律的意识。
七、作业:在田字格里正确地书写生字词。
课文鲸的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匆匆》是小学语文九年制义务教材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这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四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2)技能目标:能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欣赏文章语言文字的美。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悟到时光易逝,一去不复返的现实,从而明白珍惜时间,不虚度光阴。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受到珍惜时间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课前准备:
1、有关朱自清的资料
2、《匆匆》课件
3、搜集和时间有关的名言等。
五、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匆匆》。(出示课件题目)复习生词(出示),指名读。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文章哪些内容?(出示)(作者笔下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体会作者想珍惜时间的情感。)通过回忆,为下文作了铺垫。
(二)细读探究,品味感悟
第一步感悟时间悄无声息,稍纵即逝。
1.默读课文,找出课文里具体描写时间来去匆匆的语句,
2.(指名交流)时间的脚步你们感受到了吗?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的。(适时出示相关句子)
3.时间本来看不见摸不着,可是读了这段文字你感觉怎样?
5.作者对空灵的时间描写可谓是别出心裁,你也能仿写几句吗?(出示练习)指名回答。在这里我由读引入写,通过仿写,进一步体会时光的匆匆,进行了知识的迁移。
第二步感受作者对人生的思索,感悟文章道理。
1.是啊!闲聊时,日子从我们的嘴边溜去,跳皮筋时,日子从皮筋底下钻过去,时间就这样白白流逝,我们甘心吗?作者甘心吗?在文中画出与朱自清先生同感的句子,并试着读一读。
2.说说自己画了哪些句子,(出示课件)谈谈自己的感受。
3.是啊,作者为时光匆匆逝去感到痛苦和无奈。他决意今后要从小处、近处着手,要切切实做些事,分秒必争,充分发挥生命潜能。为此,他后来大有作为。(出示朱自清资料)。同学们你们愿意在这个世界上白白走这一遭吗?我们能让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闲聊中、嬉闹中消磨、打发掉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试着问问自己从现在开始能做些什么?请同学们试着填写下面的文字。(出示课件)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_______________,我能做_________________,我还能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的时候,既读进去,又想开去,不仅可以深化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
(三)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1.让我们一起用心去品味《匆匆》这篇散文,在作者诗意化的语言中去触摸时间这个精灵。
2.教师范读(出示课件)
3.这篇文章美吗?因为它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情感,作者是用心灵写下这篇文章的,那么我们也要用心灵去阅读,去体会,去感受,是不是啊。找自己喜欢的句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4刚才同学们自由朗读,看同学们认真投入的样子,就知道你们肯定读得很好。现在谁能选择一些喜欢的段落展示一下,读给大家听听。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才能理解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到文章的语言美。
(四):课后延伸,拓展阅读。
1.同学们,时光老人在提示我们短暂的40分钟就要结束了,想好一句你自己的时间格言送给身边的人好吗?
2.教师课件出示格言老师也收集了一些,一起朗读。
同学们,时间的列车是一去不复返的,过去的已经过去,我们要做得就是要珍惜时间,从现在做起,充实自己,好好地学习。
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时间的诗词、名言,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3.作业内容如下:
a)背熟《匆匆》
b)认真阅读《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
六.板书设计
16.匆匆
一去不复返
(珍惜时间)
七、教学反思
1、以生为本:在新课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而且“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我力求引导学生用心地阅读文本,达到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2、以教材定教法:每篇文章都应该选择最适合的教法。《匆匆》是朱自清先生散文中的代表作,文中蕴涵的很多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谈的,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用心灵去体会、去朗读,达到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才能理解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到文章的语言美。加上我个人的教学风格及学生的特点,本文的教学采取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悟贯穿全课的方法。
课文鲸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荷兰独特的牧场风光之美。
3.体会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所展示的诗情画意,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4.感受荷兰美丽的风光。引起小朋友的赞美和向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并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句。
难点:将优美的语言通过积极的想象变成美丽的生活画面,激发学生对荷兰风光的憧憬之情。理解文章词句,体会词句的美、文章的美。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或教学挂图。
学生:搜集一些有关荷兰的资料、图片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话练习。导入课文。今天三分钟说话的话题是“各国风采”,说说你所了解的一些国家情况。
我也知道一个国家,它在欧洲西部,是一个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那就是荷兰。它又叫尼德兰,是一个低地之国。(板书:牧场之国)大家了解荷兰吗?请拿出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荷兰有着这么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下,去感受真正的荷兰。(画面展示荷兰风景)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说说在这个迷人的国度里什么最吸引你。
2.再来读读课文,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三、学习生字词。
1.出示本课的生字,指名学生朗读。
2.辨析生字,组词并理解词义。
四、熟读课文,领略美景。
1.再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地方,并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情趣。
2.小组交流:把你最喜欢的地方读给小伙伴听,把你最深的感受与组内同学分享。等会儿请小组代表把你们看到的、感受到的说给同学听。
3.小组交流反馈: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为什么。同学互相评价、补充。
五、细读课文,感悟积累。
1.出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深入品味文章,让学生体会四句相同的话,要用不同的语气来读。
2.齐读,思考讨论:真正的荷兰是指怎样的荷兰?从“真正”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相机教学。
(1)出示奶牛图,观察:你觉得图上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a?奶牛的颜色。
①用曲线画出描写奶牛颜色的句子。
②指名朗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b?奶牛的姿态。
①用横线画出描写奶牛姿态的句子。
②交流并出示:牛犊卧在草地上,憨态可掬;老牛悠闲漫步,仿佛在思考什么。
③指名朗读句子,想象:在这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上,奶牛会思考些什么呢?
④有感情地朗读句子(陶醉、喜爱)。
(2)除了奶牛,你觉得还有什么也吸引了你?
(3)出示骏马图,指名学生有感情地介绍。
出示绵羊图,指名学生有感情地介绍。
人、动物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①播放课件,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人、动物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②思考:找出分别描写人、奶牛和自然共同点的一个词语。
人——默默无言奶牛——沉默安详自然——寂静
③默读,思考:从这五、六段中哪些地方你读出了它们之间的融洽?
④交流并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六、拓展迁移,记忆背诵。
1.聘请小导游,带领大家去荷兰旅游。
要求:
(1)任选一个景点介绍荷兰的美丽风光。
(2)要加进导游的口头语。
2.学生在小组自由介绍,并推荐一名上台介绍。
3.指名学生介绍,评价。(配相应荷兰风光片)
七、总结。
真美呀!我们又一次陶醉在诗情画意的风光中,感受到那份宁静悠闲和富足安逸,感受到作者对这独具特色的异域风情的赞美与向往。建议大家:
1.选择自己喜欢的美词美句反复诵读,展开想象,积累背诵。
2.继续搜集描写各国风光,或具有民族特色的自然景象的文章来读读、比较、感受、积累。
3.向学生推荐一篇具有异域风情的文章,如《威尼斯的小艇》。
教学反思:
?牧场之国》是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教学这篇文章,意图是引领学生感受荷兰和谐、优美、宁静、悠闲的田园风光图,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本文是略读课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取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牧场之国荷兰的特点。
课堂上的教学,我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找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出自己对句子的理解,分享对荷兰这个牧场之国的感受。在教学时,我注意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荷兰牧场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荷兰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辽阔无际的牧场上,正在欣赏着优美的画卷,被眼前的景致所陶醉,发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由衷感慨。再适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如诗如画的图片,学生再一次为荷兰的美倾倒,把荷兰的印象牢牢地记在脑海了。
教给了学生如何阅读文章的方法我认为非常重要,不只是授之以鱼,更是授之以渔。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欣赏到了荷兰美丽的风景,感受了作者优美文笔,更掌握了如何去读懂以及如何表达眼中所见的美景的一些方法。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还是牵得太死,互动开放不够,没有体现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应该紧扣田园选画面,渗透一些写法的指导,不能只停留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
遗憾的是不管自己设想的多么好,如果不和自己的学生相结合,不临场随机应变,那么整个课堂也会显得单薄而空洞。厚积薄发,学以至用,是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应追求的目标。
课文鲸的教案通用5篇相关文章:
★ 课文早春天读后感
★ 变脸课文的读后感
★ 晓行课文读后感
★ 初中课文蝉读后感
★ 古井课文的读后感